新世纪以来清华大学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7项,这7项都是与企业共同合作实现的从国家科技奖看大协作之效
国家科技三大奖1月18日在京颁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均为高校获得,表现出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作为获奖大户,清华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两项。高校科技怎样对接现实创新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就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
推荐内容>>清华大学1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居全国高校首位
推荐专题>>高校183项目喜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清华大学戴琼海主持的"立体视频获取与重建技术及装置"项目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图为戴琼海教授(右二)带领学生调试十亿像素立体视觉场成像平台。 华轩 摄
高校科技怎样对接现实创新需求
问:国家科技三大奖,清华大学是获奖大户。能否介绍获奖情况?
答:新世纪以来,清华大学到目前为止总共获得了7项国家科技奖的一等奖,其中4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7个获奖项目都是清华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过10年、20年长期艰辛探索、攻关取得的。同时,这些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成果都是跟企业共同合作实现的,同时通过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对相关的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总结的规律。
比如广泛用于海关、边境以及其他需要安检的重要场所的集装箱检查系统,如果没有威视公司的支撑是达不到国家对我们的要求的。清华和威视的这个集装箱检查系统,现在不仅中国用了,而且已经出口到了一百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生产这个产品规模最大的国家。
具有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核反应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开发,得到了中国核能建设集团和华能集团的大力支持。清华牵头承担了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这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清华控股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承担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业主责任,负责电站的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2012年12月,示范工程核岛底板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圆满完成,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有机发光显示材料这一项目的成果,是在维信诺公司协作下取得的,并依托企业在昆山建立了产业基地,对于推进成果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航天员的航天服里面已经用上了这种材料制成的显示器。
清华与企业共建近百家联合研究机构
问:这些年,清华与企业的合作有哪些新的形式?
答:从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就开始探索和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我们这种合作并没有说是国家有什么样的专门的支持,仅仅就是学校和企业、产业有兴趣,来共同推进这件事情。目前正在运行的联合研究机构差不多有100个了。
这些与企业共建的机构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过去我们跟企业的合作基本上就是按照项目来,企业有什么问题,看老师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双方就签一个合同,这个事干完了就完了,没什么其他的关系。而我们现在与企业的这种合作是坚持从产业需求出发,以创新为驱动,面向一个技术领域进行长期技术合作,不仅解决实践问题,同时对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还促进了团队的交融和优势的互补。有一些研究机构设在学校院系里面,有时候你进一个实验室你分不清谁是清华的老师,谁是校外人员,在校园里形成这种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人员组合并实质性地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是一种重要的交叉优势。另外,清华在1995年就成立了与企业合作委员会,采取会员制,请一些企业参加我们的委员会。目前会员单位大概有150家国内企业,40家国外企业。我们为这些会员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这个服务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有信息方面的,项目方面的,还有人才方面的,另外还组织很多交流活动,有定期的专项交流,有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参加的会员企业都非常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