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声音
张子蛟:新形势下对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理解
2025-08-13  中国教育网络  

字体大小:


张子蛟 郑州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首先需要明确,对高校信息化而言,新形势是什么?
 
  对高校而言,新形势就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其根本遵循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高校信息化而言,新形势就是结合本校实际,落实《纲要》中提出的第二十五条“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第二十六条“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高校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对于高校信息化工作者而言,主要任务有三。
 
  一是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建设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参与建好教育大数据中心,参与搭建教育专网和算力共享网络。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支撑学校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
 
  二是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校内或校际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探索和支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保障网络安全,强化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
 
  三是支撑信息技术赋能考试评价改革、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探索。通过赋能考试评价改革,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个性化和评价结果精准化,为教学决策和学生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通过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习空间、深化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在教育数智化转型与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工作正经历从技术支撑向战略赋能的范式转变,高校信息化部门需要完成从技术维护者到教育创新推动者、从系统建设者到数据治理者、从项目执行者到生态构建者、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中心的角色转型。这种转型要求信息化部门必须突破技术部门的传统边界,成为连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枢纽节点,实现从技术赋能到生态赋能的质变。
 
  高校数智化转型的目标
 
  生态赋能,需要紧紧抓住高校数智化转型这个牛鼻子。高校数智化转型的目标,从近期来讲也有三:降本、提质、增效。
 
  降本。一是降低人力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沟通成本、用人成本等;二是降低财力成本,包括资金精细管理、挖掘数据价值、减少重复投入等;三是降低物力成本,包括降低能源消耗、资源复用、提高空间利用等。不少高校领导仍将信息化视为“吞金兽”和成本中心,降本是扭转该认知偏差的有效手段。
 
  提质。一是提升质量,包括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二是提升品质,包括提升治理水平、提升教学品质、提升科研品质等;三是提升师生素质,包括创新素质、数字素养、学生心理素质等。很多高校领导仍将信息化视为辅助工具,提质是弥补该认知鸿沟的有效措施。
 
  增效。一是提升工作效率,包括服务效率、管理效率等;二是增进工作效益,包括科研效益、生源效益等;三是增强工作效果,包括服务品质、就业质量等。高校的部门壁垒导致数据共享率不足、系统和应用重复建设率偏高,增效是扫除该机制障碍的有效抓手。
 
  高校数智化转型的中期目标,是为“三激发一实现”提供数字化技术和体系性支撑。即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意愿和创新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一生一案人才培养。
 
  高校数智化转型的长期目标,是支撑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构建高效、开放、个性化、包容、共享、创新和可持续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师的教书育人潜能得以全面开发,学生在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得以全面释放,个人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得以全面满足。由数字化技术支撑的超级大学(教育共同体)和超级课程部分替代现有的教育和教学体系,学科和专业全面交叉融合,高等教育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校园内,而是跨越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甚至人类社会,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高校之间的壁垒得以彻底打破。
 
  关键认知和要求
 
  当下的高校数智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从认知层面有三点需要重点考量。
 
  一是作为数字化时代原住民的Z世代师生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调研显示,00后学生对移动端服务的需求率达87%,对智能推荐系统的接受度超过70%,对教学过程的实时反馈需求同比增长200%。需求的转变倒逼高校信息化工作必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引领,对此我们必须积极拥抱、全面响应。
 
  二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深刻重塑高等教育的生态和形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教育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明确要求,要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具体而言,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供应侧(学校和教师)的减负增效和提质增效,把教师从重复性的授课活动中解放出来,实现需求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缓解高校师生比高、生均课程少、一刀切和大班制的教学痛点,彻底改变工业化的教育教学范式。
 
  三是新形势下应该试点新的、校际的、体系化、能力共享的信息化建设新模式,以校际联盟和省际平台为基础,通过有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工业化的校际分工、云原生技术,每个学校只做少量数字化事项和数据赋能,多校、省内、多省共享,各高校信息化设施将不再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校际协作,最终实现高校数字化的规模效益和群集效应。
 
  新形势下对信息化工作领导者的要求,借用教育部今年年中会议上所讲,有四点。一是聚焦主题,主动打破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在实践和探索中转变信息化观念,推动落实各项任务;二是行动果断,设计并充分发挥核心任务牵引作用,既抓战略重点,又抓系统实施,积极探索制度机制和方法、标准、路径,一体推进配套文件制定、改革试点谋划和重要举措落地;三是作风扎实,展现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风貌;四是守牢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消防安全底线,为维护校园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一句话,既要上得了厅堂、又要下得了厨房,既要形而上、又要形而下,既要创新、又要守正。
 
  对笔者来讲,高校信息化工作,应该正如郑州大学图书馆北侧的那棵石榴树一样,茁壮、繁茂、华盖亭亭、朝气蓬勃、充满希望。重要的是,还必须结有累累之硕果。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7月刊
  作者:张子蛟(郑州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责编:陈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张子蛟:集中力量办大事 携手共赴“十五五”
· 案例分享丨高校人脸识别应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 案例分享丨基于IPv6的多场景融合型高校智能会议签到系统
· 案例分享丨数据治理视角下的高校绩效考核信息化研究
· 基于大模型的高校数据分类分级策略
· 案例分享丨构建高校信息化自己的数字画像
· 高校IT部门的职责定位与发展路径
· 案例分享丨浙江大学以智能技术赋能校园文化空间
· 信息化部门的“开学季”:AI赋能高校教学管理服务
· 高校IT部门成功转型之旅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