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少年报》上出现了一个专栏人物“知心姐姐”。她梳着两根麻花辫,戴着红领巾,耐心解答着少先队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当年的卢勤就是“知心姐姐”的追星族。11岁时,她立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志向,要当“知心姐姐”。1978年,30岁的卢勤踏入了中国少年报社,开始了她的“知心姐姐”生涯。
炎热夏日的午后,在国家开放银行的多功能厅里,记者见到了卢勤。整整两个小时的演讲,她没有喝一口水,没有拿一页讲稿。她带着膝盖的伤痛足足站着讲了两个小时,她说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
30多年来,卢勤以“知心姐姐”的身份成为几代中国孩子的知心伙伴。她在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教育的作用,让自己真切感受到了教育人、改变人的成就感,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是“姐姐”也是“妈妈”
走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会有大学生争着跟她合影,说:“‘知心姐姐’,我妈可喜欢你了!”讲到这些,卢勤总会开心地大笑。从上小学起,卢勤就是一个大姐姐的形象。仔细算来,卢勤一生中,从上小学开始到现在,有50多年都是在做着与青少年打交道的工作。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婷婷少女到矍铄老人,将毕生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了这项无限的工作中。
1994年,卢勤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手拉手”希望小学,看到一个小男孩拿着一个只有一寸长的铅笔头,写出来的字工整、隽秀、有力,卢勤当时觉得这个孩子不简单,问道:“你叫什么名字?长大想干什么?”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我叫杨小虎,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解放军。”“好!我相信你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解放军同志!”卢勤激动地夸赞着他,仿佛面前站着的就是一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
临走,卢勤用自己的圆珠笔,交换了杨小虎的铅笔头。这个铅笔头,她一直带在身边,经常拿出来给城里的孩子看。城里的孩子都十分惊讶:真没想到,农村孩子学习条件那么差,却又那么热爱学习。
卢勤与杨小虎在北京再次见面是在2008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宋庆龄樟树奖颁奖大会上,杨小虎胸前挂满奖章,为获奖的卢勤献上鲜花,并向大家介绍:“这是我妈妈。”会场上,很多人都哭了。
做“知心姐姐”三十余年,卢勤对于进入自己视野的孩子,不只是当时的关注、关心,而是终生帮助与关怀。她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其中有流浪儿童最终上了大学,有离家出走的孩子后来在国外完成了学业,还有贫困山区的儿童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不断完善自我,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努力拼搏,卢勤也完成了从“姐姐”到“妈妈”的人生跨越。儿子李悦说:“我的妈妈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妈妈,而是好多人的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