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教育科研:教师职业生活的新方式
2003-03-27    记者 高华程

字体大小:

    相关背景:《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以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指导人员为对象,共由11本组成:《研究设计指导》、《课堂观察指导》、《问卷编制指导》、《案例研究指导》、《质的研究指导》、《实验研究指导》、《统计分析指导》、《研究报告撰写指导》、《行动研究指导》、《校本研究指导》、《研究方法新进展》。目前已出版4本:《课堂观察指导》、《质的研究指导》、《实验研究指导》、《校本研究指导》。整套丛书预计年内出齐。主编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问:自2002年6月以来,您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陆续出版,并引起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您能介绍一下当初主编这套书的基本想法吗?

  答:“科研兴校”、“校兴科研”、“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等,大概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较为抢眼的字眼。这些字眼不仅体现了广大中小学校及教师对科研的热切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力图通过科研改变学校面貌和教学实践的强烈愿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的推进正在成为学校与教师生活中的大事。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矛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矛盾或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老经验,恐怕难以奏效了,这就需要通过科研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

  但是,当前中小学校及教师的科研总体水平还不太高,与新课程等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所开展的许多研究,大都停留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的层次上,没有把教师自身的实践优势在研究中体现出来。原因在哪里呢?在与中小学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缺少的并不是可供研究的素材与资源,也不是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力和热情;他们缺乏的是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的意识和技术,缺乏的是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方法。这也说明,没有方法或方法论的掌握作为前提,研究就难以收到实效,有时甚至会陷入无研究的实践的泥沼之中,“退化”为一种纯粹的经验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当前中小学教师对方法,对切实可供他们操作的方法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

  近年来,不少理论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编写了一些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论著,但总的来说,这些论著理论色彩还过于浓重,缺乏对实践的深切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可以说,与教育科研在中小学形成的巨大热情相比,我们的理论指导和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的方法引导显得不成正比。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目的也就在于,为广大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或方法论的指导。

  问:的确,当前有不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论著,有“指导”之意,但无“指导”之实;应该说,您主编的这套丛书在这方面有了较多的改进。能否具体谈一谈,这套丛书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特色?

  答:在这方面,我们的确作了一点尝试。以往许多中小学教育科研方面的著作,基本上是沿用大学教育系科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的框架与内容,比较强调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所以,这些书可能适用于大学教育系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但并不见得为中小学教师所青睐。因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尽量避免“大而全”、“泛而虚”,力求“小而精”、“专而实”。在选题方面,这套丛书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法与取向,尝试着改变过去一本论著或者一套丛书“兼容并包”的做法,从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出发,选取了中小学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加以论述。比如说,研究设计、课堂观察、问卷编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统计分析、实验研究、研究报告撰写等等,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和工具。

  大体上可以说,叙述间以评析,理论间以实例(案例),突出操作性、实用性,是这套丛书的总体风格。

  所谓“叙述间以评析”,简言之,就是述评结合,以述为主。“叙述”是基础,缺乏对相关研究成果或资料的充分占有,失却对中小学实践情况的基本了解,“评析”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无论是在理论脉络的梳理上,还是在事实情况的陈述上,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力求还理论和实践本身一个概貌;同时也决不仅仅满足于此,我们还尝试着把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当前中小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评析,把实践的状况与理论的探究结合起来加以升华。

  理论本身是灰色的,而晦涩的、深奥的理论更容易拒教师于千里之外。仅仅只有抽象的理论,没有具体的实践作为例证,恐怕难以吸引中小学教师的目光。因此,我们在阐发理论的同时,选取了大量源自于实践的实例或案例。由于这些实例或案例是真实的、生动的,比较贴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这就可能拉近中小学教师与理论之间的距离,促使他们意识到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也不是“故弄玄虚”、“苍白无力”的。采用“理论间以实例或案例”的叙述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理论本身对实践的穿透力,而且可以为教师提供直观的、鲜活的示范。

  此外,这套丛书还特别关注了实际操作问题。一方面把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清讲透,并且致力于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途径,一般地说,有生命力的理论往往在实践中也是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情境的;另一方面是直面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这些问题出发,直接提供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问:这套丛书应该说是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之后,是与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发行相伴而生的。在组织编写的过程中,您是如何把《丛书》的有关内容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起来的呢?

  答:这套丛书所追求的目标,与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比如说,教师如何从事课程开发?如何改变自己及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如何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生成的各种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如此等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仅仅靠自己过去老的经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有赖于教师的研究,有赖于教师从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有赖于教师以研究的眼光,通过研究的途径,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考虑到新课程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吸纳了不少来自于或者适用于新课程的实例或案例。如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面的实例或案例。方法虽然离不开应用的情景,但是在类似的情景下,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我们不奢望这套丛书能解决新课程的全部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预期它能对新课程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一般的方法论的指导。

  问:在这套丛书的“总序”中,您似乎透露了这样一个讯息:要把教师转变为真正的研究者,让教育科研走进教师的实际生活。

  答:我总觉得,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好,新课程的实施也好,所改变的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不只是教学内容或教学媒介,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催生着教师新的职业生存方式。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就此来说,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是当今教师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已经是教师新的职业存在的基本表现形态。

  当然,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是不同的。从本质上说,教师的研究是为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是从自身内部发展起来并且为改变自身所面对的独特情景而进行的研究。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既要将持续不断的反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还要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教师所展开的研究不再是对教学职业的补充,而本身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他本身应该体现教师作为人、作为实践者所拥有的本性。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对象共同构成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必须发展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的主人。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就不能仅重复别人的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创造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这种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他才会感到真正的内心的平安。也许正是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的研究才体现出了他原本的意义。

  把教育科研当作教师职业存在的新方式,也正是这套丛书自始至终在追求的。我们期望这套丛书能“名副其实”,发挥它“指导”的作用,真正把教师引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成都一女老师穿露脐装讲课 学生要集体转班
· 江苏万名教师无缘“上岗证”
· 保证教师的合法劳动收入
· 湖北大学引进106名博士教师
· “江民特教园丁奖”嘉奖特教教师
· 管理:让人心变暖
· 上海一小学出台新校规女老师上课化淡妆
· 我国中小学教师心态大型调查系列报道之四
· 21世纪教师该具有什么专业素质
· 教案所有权姓公还是姓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