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聚焦高校青年教师:高压之下,如何突围?
2013-07-03    中新网-广州日报

字体大小:

  近来,不断有高校青年教师英年早逝的新闻传出,关于青年高校教师群体的生存困境引起持续关注。一项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的“青椒”认为自己处在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在众人眼中,他们是地位高、收入高、学历高的三高人群,为什么自我定位会与公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在生活重负和学术困境的双重压力下,顶着“学术民工”称呼的他们该如何突围?

点击进入下一页
CFP供图

  “青椒”为何鸭梨山大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主持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中,受访的青年教师中,72.3%认为自己“压力大”。他们都把自己称为投入多,收获少的“工蜂”。

  高校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考核双重压力。教学任务繁重,但考核以科研为主,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但在官僚化与行政化的学术江湖,科研经费与学术资源多向学术权贵靠拢,青年教师很难独立申请。

  廉思的调查中,近3年, 20.5%的文科“工蜂”没有在CSSCI上发表过论文,92.5%的理科“工蜂”没有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85.5%的工科“工蜂”没有在EI(工程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

  在高校所谓的高收入中,各种课题费和项目经费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处于学术产业链的最低端,即使他们是许多课题与项目的主要承担者,但能够独立拿到的课题与项目并不多,只能跟着大老板干活,也导致而立之年的他们面临各种难以承担的生活压力。

  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2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称,在11所北京市属院校、7所部属院校中“教授2010年总收入最低为4.95万元;副教授2010年的年收入最低者只有2.8万元;讲师最低者只有2.2万元。”

  “青椒”重压下的三种可能选择

  生活、事业的双重压力,加上社会、家人和自我的期望值,使得许多高校教师不得不自我加压,超负荷工作。今年3月,36岁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晖突然病故,他在短时间内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古籍整理著作1部,编纂著作3部。

  高校青年教师中的很多人不仅身体健康状况堪忧,而在学校中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方面碰到的各种利益冲突与困扰,学术腐败对传统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冲击,也让他们中的许多人身心俱疲,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全国各地高校频频发生教师自杀事件更是这一群体心理危机的真实写照。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这样的压力下,也迅速产生分化。一部分人不堪忍受压力,干脆脱离体制,愤然离职,另谋出路。另一部分人面对现实,主动转型迎合体制和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放弃学术理想,在课题与项目间乐此不疲,可谓体制内的“成功者”。其余则主动边缘化,既不激烈对抗,也不主动迎合,只是达到学校考核的最低要求,留在高校体制内,但保证自身的精神自由与学术兴趣。不过,这种做法显然更为消极,安贫乐道,知易行难。显然,如此三者,似乎都不是理想中的突围之道。大学是孕育学术理想的地方,青年学者更是未来学术的希望。只有改变高校数字化考核的急功近利之风,刹住学术GDP大跃进之风,从制度变革上来进行纠偏,才能够挽救中国学术的未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很难?您怎么看?
· 大学青年教师压力分析
· 高校青年教师之惑引热议:科研是自留地 教学是公田
· 高校教师诉苦:年薪10万收不抵支 不得不兼职
· 调查显示:近五成高校教师年收入不足10万元
· 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承担“解惑”使命?
·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纠结在教学和科研之间
· 调查报告称:超七成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时间不够
· 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在学术研究和生存压力中挣扎
·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困境 挣扎在科研和生存压力中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