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视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永准。我们知道,师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不能只教学生技术,受教育者的敬业与其所学的技能同样重要,优良的品德能使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高职教师师德水准。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增强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真正为人师表。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惩的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优化结构,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双证书”要求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不仅指教师个体既要有理论知识又有要有实践经验,要达到“双师型”目的,必须从个体结构和整体结构来考虑。
首先,应优化教师个体结构。要求做到:(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历层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依托全国50所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现有的100多个师资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对学历不达标教师限期达到。(2)强化技能培训。专家认为,如果教师处于缺乏技能的状况,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使教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为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工矿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在国外,对于高职教师资格要求是严格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学位(博士生、研究生)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我国高职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疏通渠道,争取并鼓励教师参加本系统、本行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并从时间上、财力上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其次,应优化整体结构。
(1)按照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要求,调整师资结构,使二者之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以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为此,我们必须据此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按需设岗、因岗聘人,不能采取“触类旁通”、“勉强可以”的做法。应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本校缺,校外请。鉴于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随就业市场变化而具有的多变性,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处理好相对稳定和相应多变的关系,保证专业教师有稳定的来源渠道。
(2)招聘引进,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不能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作为发展高职教育的权宜之计,而应该作为一项策略来抓。一方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习本地区、本单位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采用这种“请进来”的办法,选聘技术管理人员来校任教,一则优化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将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让兼职教师在高职教师队伍中占到一定比例。当然,这些“教师”由于是非师范出身,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这时,应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师范化培训,提高他们授课技巧。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流动站,通过签约形式,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户籍等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收20%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科研成果给学生上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及技能培养。也许有人会说,让名家、教授“屈”居高职院校,愿望是好的,未必现实。笔者认为这并非“天方夜谭”,这里有政策导向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想办法去“挖”去“追”。“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得汉朝数百年江山;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方有三国鼎立一段史。学校领导要成为新时代的萧何、刘备。要采取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策略。知名专家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而且能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高职学院的声誉。
(3)引入竞争机制。在用人制度上,打破教师职业的“身份制”和职务聘任的“终身制”,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终身聘任”为“竞争上岗”,分流富余人员及不合格人员并建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实行人事综合代理,使落聘教师和富余人员与校脱钩,进入人才市场,合理分流;同时结合国家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拓宽教师来源,使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能有机会通过聘任制加入教师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