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要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除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外,有关方面对学校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评聘工程技术职称等方面,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4.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时,强调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晋升都是参照普通高校标准来实施的,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普通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而高职教师一方面讲授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主要是进行技能培养,他们之间实际工作相距甚远,可比性不足,如不区别对待,我国的人事政策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会发生矛盾。这不仅给专家评委带来困难,且加重了高职教师的负担,出现不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与进取心,会使他们在课余时间忙于备战论文以应付职称评审,对传授的理论、技能无暇梳理。职称评聘上的误导,必然造成高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我国的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快出台高等职院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其中要把技能考核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职称要实行双轨制,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要具备初、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好钩。由于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须是“双师型”的,因而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应上浮工资,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
5.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名教师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学科(专业)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名教师从哪里来?学科(专业)带头人从哪里来?首先要制订名教师标准。标准应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然后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在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标准,经过科学程序公正地筛选出名教师,再从名教师中筛选出学科(专业)带头人,作为培养目标和对象。在培养过程中委以重任,明确总体和分阶段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提供各种机会,优先送培,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生产实践研究。特别是要结合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素质,造就出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对名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应给予优厚待遇,要采取非常措施,加大奖励力度,在报酬、住房、工资晋级等方面要优先。对他们实行定期考核,并进行动态管理,名教师要每两年评选一次,以便让更多名教师脱颖而出。
6.及时更新知识。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的业务进修、知识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师的工作繁重,收入也不高,自费进修无疑会加重他们身心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教师的知识更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有关部门应向社会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教师培训基金,激发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能去更新知识。学校必须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讲学,传授教学理论及操作技能,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内化为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与此同时,在“十五”期间所有高职教师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制作方法,并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45岁以下的教师还应比较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
江总书记说:“努力办好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各地各部门要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要办好高职教育首先必须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在这方面只要我们下大力气,狠抓几年,也一定会大见成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