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师教研究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
2001-12-25    杨开城 李文光

字体大小:

  【摘要】: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由于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只关注教学传递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因而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主体、团体和客体以及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共同构成了行为系统,这个行为系统中包含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含媒体要素),因而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将教学传递(即媒体)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学习行为的设计整合在了一起,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行为理论、行为

  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回顾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带给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是人们对学习的认识。

  信奉行为主义的人们认为,学习是建立一种S(刺激)和R(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予以强化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S(刺激),以便通过S(刺激)形成、维护或强化期望的R(反应)。这种教学设计的典型代表是程序教学机器。目前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困难重重。在学科教学实践方面,行为主义理论由于无法解释复杂的、真实的教育问题而倍受批评。

  坚持信息加工观念的人们认为,学习的含义决非建立一个简单的S-R联结。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等心理操作。持信息加工观点的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个体信息加工的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以及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呈现才会有利于信息加工等方面。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的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目前这类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分析和构造方面。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因此,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表面上看起来是某种对立的观念,实际上不然。尽管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具有明显不同的教学模式,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含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二者是包容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中不可避免要包含有教学传递的成分,比如以某种媒体形式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及教学的辅导活动等等。只不过,在学习环境中这些教学传递活动的启动者和控制者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必然要完成以知识为中心的设计任务,但其中的知识传递已经不再是孤立的知识传递了,它的设计要确保与整个学习环境的设计相吻合。

  虽然,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蕴含着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但并不是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无是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问题了。下面我们来简要地比较一下二者的差异并剖析二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表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比较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所持的知识观

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从有知识的人那里传递给学生。

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教学设计者所持的学生观

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对知识的积极加工者,每个学生都会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

教学设计者眼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活动要配合教师的活动。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教师的活动要配合学生的活动。

规定性理论支持

有比较丰富的规定性理论支持,比如加涅关于教学事件与学习结果匹配的规定性理论。

缺少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分析工具和教学处方方面的规定性理论支持。

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模仿、记忆。

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问题。

教学结果

获得的知识很系统,但往往是机械的,不灵活。

获得的经验可能深刻但却不全面。

  从上表1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果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话,可能会面对的风险是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的角色也具有相当的实施难度:既使有计算机系统的帮助,教师同时监督20甚至100多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便是在学生自我探索期间不会得到太多及时的教师辅导,教师充其量是探索活动结束时和学生们一起作些总结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最致命的弱点并不存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之中,而是存在于教学设计理论本身。长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虽然有一些典型的案例,但尚没有用于分析和设计学生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

  此外,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共同存在的理论问题是:它们只关心个体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教学设计理论长期将社会心理学排除在理论基础之外。教学设计者眼中的学习者都是个体学习者,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教学处方都是基于个体心理学的。这种基于个体心理学的教学设计理论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为了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利用行为理论(Activity Theory)作为教学设计(特别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全新的理论框架。

  二、行为理论概述

  行为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行为理论的前身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被Leont’ev发展成为行为理论。在前苏联最早被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 Nardi和Kari Kuutt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并广泛流行。

  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是辩证统一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构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