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督导,充当管理、监督者。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并以此为其主要特征。这种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带来了“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造成教师控制的先天不足,弱化了教学管理,使得远程开放教育过于依赖学习者主体参与和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在没有教学管理压力环境下,缺乏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很难自主完成学业。基于此,教师就必须加大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力度。具体应从读书笔记的检查、课程分章作业的完成、学习进度的跟踪、平时作业的收缴、批阅和讲评、各种媒体的使用和邮件收发记载、考核结果的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入手,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检查、监控和指导,从而既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借此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进而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责任逐渐由教师转给学习者,由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和监控。教师的这一角色对保证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学活动展开的有序性是尤为重要的。
第六、疏导,充当知音、友人、倾听者。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在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的同时,带来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分离状态。这一“师生分离”状态虽然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却使学习者在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时减少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减少了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由此产生的孤独感在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等的共同作用下就会造成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在普通高校中,心理障碍问题虽然存在,但由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而并不突出。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这种心理障碍则会逐渐增多并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之间也即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问题是无法、也不可能为教育技术所取代。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人”的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师生分离不仅是时空上的分离,更多的是感情上的隔离。因为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虽近在眼前,但从不注意自己,更不认识自己的、只会重复那几句老话而且远在天边的人,如何能产生师生共鸣?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但目前受技术条件、学习者习惯、师资配备等因素的影响,交互的频度、广度、深度还有很大局限性。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双向视频交流,也会因教师注意力有限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再者,现代远程教育带来的时空分离、师生分离等,致使学习者得不到同步激励,从而使学习失去热情。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积极性与激励程度有关,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人类工作的积极性(动力)来源于对工作的满意评价(效价)和完成工作的可能性估计(期望值),即:动力=效价×期望值。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价”和完成学习的“期望值”,对于激励他们完成艰苦的学习非常重要。传统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在实时教学中可以及时地肯定、认同学习者的每一点进步,使学习者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及这些成绩所得到的社会承认,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时空分离”、“师生分离”等会使学习活动失去重要的外部激励机制,学习者所谓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满足不了人类本身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两大高层需要,降低了学习效价,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教师首先必须重视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接受必要的心理咨询知识培训、掌握必备的心理咨询方法、原则基础上,用一副善于倾听的耳朵和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帮助学习者释放不良情绪、舒解心理压力、降低心理负担,减轻心理负荷、增强学习者的心理承载力,使之成为心智健康的人;其次,必须重视师生之间必要的直接接触,开通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设法弥合师生的感情隔阂,提高学习者对教师及其课程的认同感,进而做到“情”通“理”达。因为人类感情的需要非虚拟接触所能满足,网上教学是难以取代传统高校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和精神激励的;最后,教师要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注入人文关怀,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在检查笔记、批阅作业、评价考核、解疑答难过程中及时肯定成绩、鼓励创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习者,以维持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度和持久力。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涉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培养和训练,对学习者心智的健康、学业的完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二、顺应时代发展扮演好教师的多重角色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职责是多方面的。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教师的多重角色,我们需做的努力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观念转变到位是完成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基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然而,囿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完成向“导学”角色的转换并实现重心转移,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对大多数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而言,传统教育打下的烙印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全面系统地传授、灌输知识对他们既已成定势又驾轻就熟,还深得对十几年面授教育习以为常的学习者的青睐。教师已习惯于被看作是掌握知识、占有知识、传递知识的人,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是“讲坛上的圣人”。因此要使教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习者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教师观念转变的缓慢、滞后和不到位会带来教育教学模式有效转换的艰巨性。事实上这种转换过程越长,对适合于开放教育的微观教学模式的构建就越难,对保证教学质量的负面效应就越大。有鉴于此,作为从事开放教育的一线教师,要适时自觉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并清醒意识到现代教师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而切实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调整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努力成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