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热线"12355"开通1年
2005-12-26    

字体大小:

    广州12月26日电(记者李菲、赖少芬)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一名14岁的女孩为了争取读书的权利想要状告父母,在广东“12355”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热线的帮助下,最后获得了免费读书的机会。

  共青团广东省委于2004年12月12日在全国率先开通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热线--“12355”热线,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受理有关侵害青少年权益的投诉,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一条“解忧线”“希望线”和“维权线”。

  据介绍,广东外来青年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现象普遍,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孩子、服刑人员子女等需要社会特别关注的群体也存在着维权难的现象,这些成为广东“12355”热线的重点服务对象。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12355”热线有效地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和维权等方面的服务,热线共接到法律咨询1302件,占54.6%,主要集中在工伤、欠薪、超时工作等劳动纠纷,由损害赔偿、抚养问题等引起的民事纠纷,涉及在校受伤、学校乱收费、体罚等教育纠纷以及交通事故纠纷。

  有关专家认为,“12355”热线接到的侵害青少年权益的个案,基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很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导致这些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介绍,“12355”热线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为青少年提供服务,一是对各类咨询问题进行直接解答;二是对一些典型的个案进行跟踪处理。目前,热线建立起一系列的配套机制,通过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积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建立“合作助学”机制。目前“12355”热线接到很多未成年人因家庭贫困等原因而辍学的个案,“12355”热线在没有财政支持也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探索了一种“合作助学”的模式,与热心于青少年维权事业的学校建立“合作助学”关系,对于由“12355”热线审核通过的成绩优异,但因家庭问题或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未成年人,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直接接收,并减免学杂费。

  ——建立个案协调处理机制。青少年的维权投诉涉及到劳动、教育、卫生、司法等诸多部门,共青团广东省委建立了“12355” 热线与广东省维稳及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17个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一些个案进行跟踪处理。一方面将一些涉及某个部门的个案,以预防办的名义直接转交到部门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一些重大的个案,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专案小组联合处理。

  ——建立一支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12355”热线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主要依靠志愿者接听咨询电话,处理来信来访。一大批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热线服务,目前,热线共招募了926名志愿者,主要由社会执业律师、心理咨询专家、具有法律或心理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组成。

  共青团广东省委社区与权益部部长黎鹤表示,为了帮助每一个有合理维权诉求的青少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将推动各地开通“12355”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争取2006年上半年全省21个地级市全部开通,构建全省青少年维权的立体网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青少年研究专家支持系统成立
· "心灵志愿者"帮助青少年摆脱"网魔"
· 青少年拒绝传统艺术吗?
·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面临三大难点
· 青少年安全健康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 研究指出青少年早恋易患精神疾患
· 亟需补“钙” 青少年精神偶像太“滥”
· 河南举办青少年道德建设论坛
· 普京下令立即解决大量儿童无家可归问题
· 湖南成立青少年研究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