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特殊教育 > 教学研究 > 听障教学
二十一世纪中国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宣言
2001-09-25    

字体大小:

  2000年11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香港英华渔人协会和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聋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来自全国的380名听力障碍教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经过研讨,与会者对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取得共识,并将努力实践以下宣言:

  一、我们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国的聋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并逐步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二、现代信息以及其它科技、医学等领域的进步及其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的仪器设备等在听力障碍人士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聋教育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而也给聋校的教育改革带来巨大的影响。聋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新信息,学习新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进聋教育的改革。

  三、实行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学校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融入社会和自立、自强、于社会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为其适应末来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计算机在聋校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引发聋教育的重大变革,要高效益地发挥计算机在听力检测、听力语言训练、学科教学、分组与个别化教学及课外活动等各方面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自学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制作人员,培训教师掌握计算机在教学与康复中的应用原则、技巧和课件制作方法,并开展科学研究。

  五、听力语言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和不断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学生听力语言能力是我国聋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也是聋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内容。这是所有教师、家长的共同责任,并应体现在学校所有学科教学、活动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应当制订相应制度及评估方法以促进其落实。

  六、聋校应争取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的了解与支持,添置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和维修、集体听力语言训练等专用设备,并制订制度,保证其高效率地使用;鼓励和指导学生佩戴助听器;注意对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学生的康复指导。

  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发展"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材。同时研究制订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的指标和方法。

  八、根据世界"全纳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情,应广泛和深入地推进听力障碍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工作。聋校应当实现职能的扩展,建设成为当地聋教育的资源中心,为当地随班就读及听障幼儿的早期康复服务,并建立相应的现代管理体系。

  九、根据聋教育发展的需要,应该尽快改变我国聋校只有单一教师编制的状况,学校应有学科教师、语训教师、随班就读指导教师和专用设备及计算机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有需要的学校,还应有职业技术教师。同时要加强听力学、语言训练等内容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十、我们呼吁上述的改革能够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大力的支持,包括管理及政策的完善和调整,以及在编制、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援助。同时我们也呼吁完善聋教育的师范专业,增设有关听力学、言语训练等专业,培养从事聋教育和研究工作急需的人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