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特殊教育 > 教学研究 > 智障教学
运用差异观念指导智残特教
2001-10-09    江苏东台市溱乐镇中心小学 鞠永乐

字体大小:

  有关优化的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对象的最优化必定与教育工作的个别化联系在一起。教育工作的个别化要求我们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与潜能,以求得最优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智残学生特点,运用差异观念,指导教育行为,不断优化智残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因“度”施教,求得最有效的发展

  由于每个弱智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中的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每个智残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建立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求在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切实提高他(她)们的学习水平,为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贴实,我们可以试行”师生定标”(师生共同商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问题定标”(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问题出发,确定本课学习重点)等形式。这种由学生参与制定的学习目标更为清晰,更具有个体性、操作性和激励性。在完成学习口标和评价学习效果时,应注重鼓励,尤其是要注意区别对待。轻度智残生能基本概括出课文大意,而当中、,重度智残学生能讲出一句完整的话时,则更应充分肯定,热情褒扬,让他们饱尝学习的乐趣,以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因“习”施教,求棵均衡发展

  这里所指的“习”是指长期以来,智残学生在某种特定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由于诸多因素,所形成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我们常常一眼就能看到有些智残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有的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有的嘻嘻哈哈,疯疯颠,颠;有的自控能力极差,时常坐立不安,东张西望;……对于这些智残学生,我们应以满腔爱意,着眼这些学生的未来,着眼于他们的身体,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均衡发展,因“习”施教,循序渐进。因为,他们的这些心理和行为习惯大多是可以矫正的。例如,对于“多动型”学生,我们可在随班就读的班级中,请一名自控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学帮助他(她),不断提醒和约束他(她),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孤僻型”学生,则有意安排他(她)与同学们一起联欢、游戏、活动,鼓励他(她)树立信心,大胆活泼;而对于“撒谎型”、“疯傻型”这类极个别的智残学生,则应一方面寻找致“习”原因,一方面对症下药,逐步予以矫正。

  三、因”好”施教,求得合理发展

  实践表明,即使是极重度的智残学生,他也有向己的“一技之长”。在我所任教过的一个班里,有两名智残学生,其中一个属中度智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他的口哨吹得特别响亮,特别动听,再一打听,同学们又告诉我他的歌唱得也不错。于是,我便与音乐老师取得联系,在每节音乐课上都安排他吹一段音乐口哨,结果一学期下来,他的音乐成绩居然得了个“优”。这个事例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学习和感受音乐也需要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参与和支配,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音乐课的经验,以他的这种爱好,特长为基点,努力发展他在语言、数字等方面的记忆力和思维力,甚至是创造力呢?即使这样的设想不能实现,我们以音乐为突破口,着力培养他的这方面特长,并不断强化发展他的音乐认知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的智力水平,那么,这不也是一种成功的智残教育么?

  总之,运用差异观念,指导智残特教的实践,因“度”差异施教,因“习”不同施教,因“好”有别施教,这是在同一班级、同一教材,同一教时实施特殊教育并力求最优化效果的有益经验。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