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特殊教育 > 教学研究 > 智障教学
新时期弱智教育改革的两点思考
2001-10-09    江苏扬州市培智学校 李小平

字体大小: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山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跨世纪的教育总体口标摆在世人面前。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佩调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部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弱智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使教育目标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使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教育方法与学生能力相适应,是亟诗我们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这里谈两点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素质教育

  在普通教育轰轰烈烈大槁减负,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弱智教育该怎么办,是停留在抱着书本慢慢磨,想方设法教知识的原始阶段,还是拓宽教育领域,实现全面抓,抓全面、是局限于同情,片面关心、爱护,放任自流,还是持之以恒地重训练、严要求,狠抓素质提高,这里我们出示一组实例。

  赵X,众人同情的孤儿。假日里与尤业青年交上朋友,三日不归后越发不可收拾,一有空就跑舞厅。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间答很简单:“上学有什么意思,在外头多好玩”。

  曹调,患癫痈,发病频繁,在家是独了,父母疼爱有加,一日囚老师未能满足其要求就威胁:“你这样,我就去跳井了!”说着就冲向水井。

  吴X,午餐时擅自拿走值班老师的钥匙埋人沙中。在大家着急寻找时,神态自若,一声不吭。敛使午休穿的门打不开,几十个同学午睡受影响。

  孙调,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偷愉拿走,或损坏了摔掉,或带回家。连邻居、老师的东西也照拿不误。曾把自己祖父视为珍品的墨汁倒进阴沟里。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是好奇还是随心所欲?是病态还是固执任性,是恶作剧还是贪小?兼而有之。事实证明,对弱智学生的教育决非仅仅是光大“缺陷”的”补偿”,更多的应是后天人格缺陷的矫正。而这些人格缺陷,正是过多的不恰当的关心、爱护、同情和迁就所造成的,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的结果。为此,我们认为:

  1.思想道德教育是培智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

  有人说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残疾,由此引伸,人类最大的危险是道德的堕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部分,因此是最根本的素质。弱智儿童的智力、能力缺陷掀而易见,显而易见的东西易于引起重视,而通过一件件小事间接反映出来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有人常以“不能以一件小事去看人”,“不要小题大作”等一言蔽之。试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诚实俭朴、自我约束、吃苦耐劳、善于待人”等等精神和品格,哪一样不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加以教育引导方可奏效的?作为教师,必须全力抓好精神文明教育,抓好“人类灵魂”这一隐性工程的每个环节,从学生身边的每件小事抓起,认认真真培育人,仔仔细细塑造人,使弱智儿童在有限的几年里,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培智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弱智学生缺乏自信,就是因为经历的失败和挫折大多了。帮助弱智学生走出自卑阴影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培养、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首先要学会参与。培养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变选择参与为命面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变部分学生参与为全体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这要求师生共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引导学生克服依赖,战胜胆怯,改掉惰性,鼓励学生勇于试一试,敢于露一手。有参与就有成功,激励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问、学会想、学会说、学会做,学会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上去。

  其次要学会合作。如何很好地适应社会,求得牛存和发展,这是每个社会成员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工作能力强,肯吃苦,但走到哪“矛盾就带到哪里,环境不宽松,工作做不好;有的则相反。其关键就在于能否与他人合作。我们在素质教育中,还要渗透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遵纪守法、融洽互助等方面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

  其三要学会做人。做人教育必须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要使学生了解道德准则,并把握准则,遵守准则,进行“做父母的好孩子,做老师的好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教育,用各种《常规)、《规范》约束行为;二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感,从小学做家窿的主人、学校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学会认真履行主人责职;三是确立“三自”观念,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强,多形式、多渠道地教给学生做人的知识,做人的本领和生存的能力。

  如果说普通儿童在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学知识明事理,而事理多是从生活、学习、活动中感悟的话,那么弱智学生缺乏灵气和悟性,教师就更要跳出重智育的误区,花大力气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实施训练,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注重教改实践,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实行了智障儿童在普小的“随班就读”,现今培智学校的新生,智商越来越低,不到普小不可能接受的地步,家长就不会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这种现状给我们弱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孩子教什么?怎么教?对此,我们做了以下思考与尝试:

  1.改革学制。学校一年招一班,学生人数少,年龄、智龄悬殊大。眼前的现状是:高年级智障程度轻的多,中度的少;低年级却情况相反,轻度极少,中重度的多。智力差的,能力也差,按原来的班级建制教学,师生部困难重重。对此,我们打破班级界限,实施学籍不变,按年龄、智力、能力组班教育训练。

  2.改革课程。面对新时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我们从弱智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减少作文、常识等课程比重,增设影视课、健康课,增加体育活动课比重。中度班开设感知、认知、语言、生活、社会适应等课程,侧重现实生活中必须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3.改革内容。给教师以较大的自主空间,鼓励教师适当取舍现有教材,合理增加实际、实用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中度班,面对学生学习能力极其有限,教师手上又没有适用教材的状况,采用依据《纲要),明确目标,自选内容。分解实施的办法加以训练。采取一级日标(长期日标)由学校核定,二级同标(短期门标)由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商定,三级日标(阶段口标)由教师、家长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的做法。为此,要求教师做到网勤:勤了解学生,勤接触家长、勤走动书店、勤交流思想。

  4.改革方法。中国有句格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外国有句谚语: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学会了。揭示的是同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对于弱智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1)在课堂上实践。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义不容易集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变换形式,放慢语速,自己少讲一点,让学生多做一点。教语言文字,要让他结合生活实际去说去写;教长度单位,要让他就身边的物体去量去读;……只有他听懂了,会做了,我们的口标才算达到了。

  (2)在生活中实践。学生每日在校时间如果以6小时计算(代伙学生为8个半小时到9小时),其中上课时间仅为4小时左右。这另外的2一5个小时,是学生自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时间,对这些时间我们如果有目的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一定会大有收获。如课间10分钟可引导学生学习交往、娱乐;午餐时学习自我服务,关心弱小,勤俭谦让;午睡时实践守时守纪,穿衣叠被,整理寝室等等。这样,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道理得到了巩固,课上没有的内容也得到了训练和体验。

  (3)投入社会实践。由于培智学校是九年制教育,高年级学生普遍达到了普通学校初高中学生的年龄。这些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就业问题。如何应付社会的各种考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在校期间,我们要尽可能多的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走向街头,走向社区,走向工厂,走向市场去了解情况,参与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知道工作是辛苦的,只有不辞辛苦,勤恳工作的人,才能被社会接纳;知道挣钱不易,学会勤俭节约,养成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的美德;知道就业形势严峻,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上岗就业的;……在校期间对社会了解得越多,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提高弱智青少年素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更新。处理好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观念问题,再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去总结,我们就一定能走出新时期弱智教育的新路子,使弱智儿童的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