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特殊教育 > 特教研究
各民族学生亲情相融共同成长――新疆积极推进民汉合校
2001-08-27    蒋夫尔

字体大小:

  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编了四句顺口溜:

  “民汉合校就是好,学校到处新面貌。

  各族兄妹一家人,推着教育朝前跑。”

  他们还由衷地说:

  “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放心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呈现分散、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上新台阶,但与汉族教育相比,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学校规模小,教师素质不高。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少数民族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新疆提出的“民汉合校”模式,为此提供了保障。

  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学校中,单一民族学校存在师生少、规模小、效益低的共同特点。记者在一些少数民族学校采访时看到,有的民族学校,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十几个人一个班算是大班了。像这样的学校在新疆少数民族学校中所占比例不低。而这样的规模所需要的教师却一个都不能少。由于规模小、效益低,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缺乏交流,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而且这样规模的学校,在教育投入上,各种设备的配备却不能少,这无形中使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分散了。实施民汉合校,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合校后,师生多了,规模大了,效益高了,由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教学设施配备得更加完善,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的目的。新疆和静县乃门莫墩乡中学实行民汉合校后,普及实验教育设备,仅此一项就比合校前节约了10万元。合校后,该校集中财力购置微机20多台,还翻新了校舍,绿化了校园,各教室安装了小广播,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少数民族学生也能接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这都是合校前根本无法做到的。对此,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编了四句顺口溜给民汉合校予以褒奖:“民汉合校就是好,学校到处新面貌,各族兄妹一家人,推着教育朝前跑。”并且由衷地说:“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上学放心啊!”

  民汉合校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民汉学生在一所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民汉教师同处一室,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共同探讨教研教改,各民族教师相互学习语言,对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交流。和静县民汉合校后,民汉教师们便共同举办教研教改和素质教育讲座,学习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共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汉教师相互传递各种教学信息,相互翻译好的教学经验。各族教师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极大地提高了民汉教师的综合素质。

  和静县民汉合校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民族教师,国家级、自治区级优秀教师中,民族教师所占比例,由原来的10%上升到50%,近150名少数民族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各民族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该县二中维吾尔族学生升学率在民汉合校后提高到70%。

  民汉合校后,不仅有利于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静县民汉合校后,学校内组织了“友谊班”、“友谊中队”、“友谊小队”,民汉学生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大好机会,相处时间长了,接触机会也多了,各民族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如今,“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民汉合校后的师生心中。各族学生同享党的阳光雨露的哺育,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在各族学生稚嫩、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割不断的亲情和友情。

  民汉合校后,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牌、黑板报、电化设备等载体,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宣传校园新风,展示师生的文明成果。该县一小创办了《春蕾》,哈尔莫墩乡中学创办了《窗口》等校园刊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民汉合校工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