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
不知为什么,孩子的缺点跟父母总很相似。
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别的我不管"、不守公德的人,让人讨厌、不可信赖。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做时,大人不予以纠正,孩子会误认为自己做得对,这样就可能慢慢变成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应抛弃"只要自己的孩子好就行,别的我不管"的想法。孩子做错事时,要以父母之爱严正斥责、严加管教。
同时,大人自己也要注意尽量不做出轨的事,做能一直让孩子信赖、尊敬的父母。
"规矩"是为谁定的?
在家里,孩子们有时候守规矩,有时候"犯规",由此逐渐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家规不仅包括日常问候、关灯时间等,还包括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撒谎等社会规范。
为了让孩子懂规矩并一直遵守规矩,父母要经过认真讨论,定出明确的家规,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家规。另外,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共同定家规也很重要。
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幸,那就什么都给他买吧。
如果父母不加考虑,尽给孩子买东西,容易使孩子失去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忍耐、多加思考的精神,而变得什么都想要,不能自控。
不管孩子怎么哭闹缠人,不必要得东西不给买。不要给太多得零花钱。让孩子在定额得零花钱中自己安排、调整怎样花。
如果真为孩子着想,比起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钱,更应在孩子身上花费心血,倾注父母之爱。
如果让孩子帮着做家务,他将变得能干。
孩子们有自我中心的言行、自立推迟等倾向,主要因为自我责任感没有形成。日本得父母太宠爱自己的孩子,好多人没有受过“自己的事儿自己做”的家教。
在家里定出规矩,让孩子分担家务,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立心、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等方面很重要。
让孩子从"把用过得东西整理好"等小事做起,养成和父母一起做家务得习惯。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电视,那太寂寞啦。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屋里看电视、看录象、玩电子游戏的话,容易造成与他人、与大自然接触的体验不够,与他人不能很好地交流,缺乏同情心,生与死的现实感薄弱,不能区别现实与假想世界,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留下阴影。
给孩子创设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然体验的机会,并让其积极参加。定出不多看电视、录象,不多玩电子游戏的规矩,并使孩子养成遵守这些规矩的习惯。
给孩子单独房间的同时,也给他定好规矩吧。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父母就搞不清孩子在干些什么,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也会减少。况且,有的孩子房间甚至会成为犯罪现场。
要使孩子房间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定出家规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先在起居室露个面再进自己的房间;孩子的房间不上锁;孩子带朋友进自己房间前,先把朋友介绍给父母;父母觉得有必要时可以进入孩子的房间,以便把握孩子的实际情况等等。
孩子并不能正确发出"危险"信号。
父母情绪焦躁,对孩子的爱抚、疼爱不够,以及对孩子过分娇生惯养和过多干预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常常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例如孩子出现肚子疼、恶心、拉肚子、食欲不振、头昏眼花、发烧等症状,以及吃得过多、失眠、吮指头、咬指甲等行为。当察觉到这些症状、行为是不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仅给孩子贴上"神经过敏"、"任性"、"赖学"之类的标签了事,要好好观察孩子,认真听听孩子说话,做出努力理解孩子的姿态很重要。同时,也要与熟悉孩子的医生好好谈谈。
孩子愿意跟怎样的父母谈心?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生物。如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产生的不满积累太多的话,有时会一下子爆发出来。孩子突然大发脾气时,连孩子本人和家长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其实,孩子发火、苦恼是有原因的。如父母平时做到仔细听孩子说话、与孩子站在同一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的事非常关心等等,孩子便能切实体会到自己被父母爱着。
孩子只有在感到自己被爱着时,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问题。这样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使孩子能接纳别人、正视问题,茁壮成长。
摘自《幼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