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人文奥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智慧之举
2008-06-12  中国教育报  吴潜涛

字体大小:

  中国,这个在21世纪最有希望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主动选择与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符合国家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诉求,符合中国现代化的逻辑与进程,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人类愿景。而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入,也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产生一种必要的、强大的粘接力,从而为中国保存并开拓发展的空间,积蓄并释放发展的力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启幕之际,本刊约请三位学者就“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发表观点,希望以此为国人提供更宏大的奥运视界。---编者

  实践人文奥运,将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增进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有机融合,展示中国和平友善的国家形象,从而大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充满改革开放生机的北京,蕴含着与奥林匹克精神息息相通的悠久文明传统。奥运与北京的惊喜相逢,应运而生的必然是“2008北京奥运”的核心理念---人文奥运。人文奥运理念,既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特质,又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深刻领悟人文奥运理念,努力实践人文奥运理念,是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抓住机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智慧之举。

  文化软实力需要抢占“先手”

  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是作为物质因素力量的硬性实力和作为非物质因素力量的软性实力的统一。随着人们对作为非物质因素力量的软性实力的关注和认识的深化,在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并开始使用“软实力”这一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收买的手段来实现目的的特殊力量。所谓国家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其中,文化的力量最为重要。

  新世纪新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适应时代的呼唤,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党从战略高度审视文化的力量,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一个新亮点,凸显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反映了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抓住抓好一切机遇,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抢占在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奥运契机

  奥运会是国际体育的最高盛会,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巨大舞台。一个国家的城市被授予奥运会的举办权,标志着这个国家拥有较高的国际认可度,预示着这个国家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快速增强。这是因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能够极大地振奋国民精神,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提高国家的凝聚力;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举办国的文化形象,拓展举办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能够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融,进一步激活并增强民族文化的活力,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实践证明,奥运会的举办往往伴随着经济崛起、国家形象的转换与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在亚洲,日本是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日本通过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筹办,展示了战后日本蓬勃发展的面貌和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广岛原子弹灾难当天出生的日本青年坂井义则点燃了奥运会的圣火,展现了日本从战争灾难中走向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1998年汉城奥运会的举办,标志着韩国经济腾飞、政治民主时代的到来,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随着199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在世界上的广为流传,韩国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受惠于奥运会的“文化立国”方针,带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向世界展现了“勤勉、诚实,具有成熟市民意识、团结”的韩国国民形象。

  北京申办奥运会以来的大量事实也说明,奥运会对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培养了人们文明礼仪素养和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身心和谐、团结友爱、公平竞争、拼搏进取、重在参与、相互尊重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会徽“天地人”、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福牛”、北京奥运会火炬、文化活动标志、环境标志、志愿者标志、体育图标、纪念邮票等系列文化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正在通过奥运会这座桥梁走向世界。

  文化软实力在人文奥运实践中提升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历史契机,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一重大契机,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世界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倡导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充满友爱和平的和谐世界的创建,集中体现和发展了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实践人文奥运,对于弘扬奥运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实践人文奥运,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奥林匹克运动倡导“体育为大众”,奥林匹克主义主张“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人文奥运强调和发展了奥林匹克精神中蕴含的人本价值,是以人为本的奥运与中国现实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实践人文奥运,就是要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人民的奥运会”,努力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引导人们追求身心和谐发展。要让人们在实践人文奥运的过程中,体验改革创新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要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教育活动,引导人们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文明风尚,培育一流的道德素质、一流的服务质量,展现中国公民的崭新风貌,建设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第二,实践人文奥运,增进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有机融合。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通过奥运与文化的充分融合,使奥运体现出高雅的文化追求。实践人文奥运,就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创造性地实现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的时代风貌与独特魅力。要在人文奥运的实践中,更加自觉、主动地突出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成就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使中国文化借助北京奥运会筹办的良好势头和重要契机扬帆出海,使包括中国武术文化在内的文化产品进一步走向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第三,实践人文奥运,展示中国和平友善的国家形象。国民素质与国家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国家形象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外形”。奥林匹克运动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歧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而实现不同人之间的友谊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中国文化突出特色就是注重和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时,注重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协和万邦。人文奥运蕴含着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文化所共有的友爱与和平精神,因此,实践人文奥运,既能弘扬奥运精神,又能展示当代中国的友爱精神与和平追求,塑造和平友善的国家形象。形象就是力量,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我们要以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为契机,努力构建一个风俗淳美、雍容大度的文化古国的形象,一个礼仪优雅、文质彬彬的文明守礼的形象,一个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的形象,一个善邻怀远、协和万邦的和平友好的形象,一个刚健有为、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的形象,一个充满生机、其乐融融的和谐发展的形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性能计算匮乏“软实力”
· 3成毕业生因能力差丢工作?大学生软实力受推崇
· 中医学校在世界遍地开花 凸现我国软实力
· 我国计划首次为中国语言“摸家底”提升软实力
· 关注青少年体质下降 让学生“阳光”下健康成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