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很难培养出创新、杰出的拔尖人才?我们的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当然这里涉及很多因素,是个系统工程,但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上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上的落后。而且我觉得目前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重视还不够,采取的措施尚不够得力有效,甚至在正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教育须跻身世界前列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已有一定程度提高,可以说像北大清华这些重点大学本科生的质量并不亚于世界高水平大学,而且我们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院竞相争夺的生源。但是,真正从根本上决定中国的学术、科研和高等教育能否在国际上取得独立先进地位,决定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还要看处于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教育水平。博士生正处于创造力最旺盛最能出杰出成果的年龄段和研创期,世界历史上许多重要发明和学术成果都是博士生或博士后作出的。如果我们培养不出创新、杰出的博士生,在科学和学术上不能作出原创性的重大发现和贡献,那么中国在国际学术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只能处于模仿、借鉴别人,缺少自主权、话语权的边缘地位,这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
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一般都以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为重的,力图使本国的重点大学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都在大力加强研究生院和重点学科博士点建设。我国现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比例也已很高,如北京大学目前在校本科生有1.4万人,而研究生已达1.9万,其中博士生已达6800多人。中国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只有使自己的博士生教育跻身世界前列,才有可能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拔尖人才。
扩招带来博士培养“放羊”现象
目前我国博士生的数量和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已居世界前列,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联合调查作出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也承认,与国外相比,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首先,由于大量扩招,尤其是有些缺乏师资和条件的高校也争相增设博士点,扩大博士生招生人数,已经出现严重的博士生导师不足和指导缺位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个博导带十几个以致几十个博士生,学生几个月也见不到导师的所谓“放羊”现象。因此应该控制和稳定博士生招生人数和师生比。同时必须严把招生关,博士生应招收那些真正对学术有兴趣、立志献身学术研究并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及发展潜力的人才,而不应招收那些仅以读博士混个文凭,或拿个博士学位镀金以升官发财的人。更不能由于硕士生就业有困难就用扩招博士生来解决。应尊重导师招生决定权,增加以学术兴趣、能力、潜力的考察和面试的权重。只有提高生源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否则导师再费劲也没用。应尽量动员最优秀最有培养潜力的本科、硕士毕业生报考博士或硕博连读,并加强对好苗子的精心培养。在学科结构上适当减少应用学科而增加尖端、基础、交叉、新兴、人文学科的博士生比例。
提升博士生导师水平和责任
除招生外,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据一项对部分在校已毕业博士生、博导、研究生院长的调查统计,绝大多数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导师的指导和学术氛围。因此为了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首要的是要提高博士生导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克服指导缺位。可一方面从海归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授、副教授中选拔导师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返聘一些有经验有水平的退休教授指导博士生(现在退休前两年这些教授已不能招生了,浪费人才资源),并增加有雄厚研究力量的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的招生名额(据说中国社科院两位导师才能招一个博士生)。
同时要改进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博士生独立思考,作出原创性和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还要改善科研条件,加强科研训练,增加博士教育经费投入。
对博士生培养的重心应该放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它集中体现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导师应精心指导,学生要全力以赴。不应硬性规定和追求在刊物上发表论文,那样既分散学生精力,又因刊物有限和发表压力滋长学术腐败。对博士论文应严格要求其独立性、原创性,加强博士论文的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会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落实淘汰与激励制度。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