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能否奖励创新 给“标准答案”松松绑
2010-06-17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6月是“高考季”,各种关于高考的新闻,不断引出话题。公众最关注的,莫过于高考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你为邻》等,甫一传出,就引来无数“试作”;满分作文、零分作文,也常会招致大量“围观”。

  相比作文,对其他有“标准答案”的题的关注,就少了许多。至多不过是考生拿着“标准答案”一一比对,对上了,皆大欢喜,谢天谢地;对不上,心中一沉,暗自担忧。

  实际上,作文这样的主观题,可以争鸣;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也未必就要承认答案一定正确、绝对权威。

  去年高考后,有媒体“策划”出一则新闻:福建省语文卷一篇阅读理解题,文章作者周某本人试做,15分中只得一分。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连作者本人都不知的“内心最真实意图”,实在难说是“标准答案”。

  不久前的儿童节,淄博一小学老师让学生写出节日心愿。没想到,一节课下来,还有孩子咬着笔头,不知如何作答。交了“卷”的,也不停追问老师:“我这样写行不行?对不对?”标准答案,俨然禁锢了孩子们的梦想。

  “标准答案”思维,不利于人才培养。考试追求标准答案,会倒逼教学中唯答案是从,“怎么答就怎么学”。一道论述题,老师画重点:“这道题一共三个要点,一是……二是……三是……”每个要点都是“得分点”,记住两点不行,创新四点也会错。分数靠答案,答案讲标准,则思维难免僵化、思路难免受限。

  正是长期以来对“标准答案”的敬畏和服从,才让孩子甚至担心自己的心愿“够不够标准”。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一旦把答案当成权威,深信不疑,还怎么能拥有质疑精神?“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钱学森之问,犹在耳边,而一流人才,绝不会止步于“标准答案”。

  有时候,有“标准答案”,反倒不是好事。比如一些所谓人生的“标准答案”,就让不少人钻进死胡同。去年,上海某校女研究生自杀事件,引起人们对成功标准的讨论。所谓成功,就仅是有钱有名这一条“快车道”吗?所谓幸福,就只有买房买车这一个“插卡槽”吗?如果不顾个人兴趣、性格,不顾人生信念、理想,甚至不顾社会伦理、道德,一味追求成功、幸福的“标准答案”,人生之路怎会不“越走越窄”?

  “标准答案”思维,既有碍个人发展,也有碍社会进步。“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关键就在于要打破过去的“标准答案”。一个资源型城市,固守传统的坐吃山空,行吗?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面对萎缩的国外市场却不转型,行吗?我国这个“世界工厂”,不努力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行吗?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答案”也随之而变,固守“标准答案”,只会坐失良机,在时代潮流中日渐落伍。

  有选拔,有考试,不可避免就有答案。我们期待,能给“标准答案”松松绑,奖励考生的创新思维,而非死记硬背;奖励考生的敢想敢说,而非条条框框。更重要的,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淡化“标准答案”意识。答案丰富多彩,人生同样丰富多彩,而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更依赖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的人才。 (张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1291万考生迎来2023年高考
· 今年高考结束了,高考未来再思考
· “硬核”科技元素贯穿今年高考语文试卷
· 又到一年高考时,应该让考生和家长知道高考的隐形功能了
· 加油吧,1078万考生
· 2021年高考时间公布 教育部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志愿填报指导
· 聚焦2020高考:今年高考题,看点在哪里
· 教育部 公安部联合指挥调度全国高考工作
· 防控常态化,高考如何战疫?
· 教育部: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