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事的网友在网络上翻译起文言文来。与一般的白话直译不同,这些翻译别出心裁,很“写意”,也充满无厘头色彩。比如,诸葛亮《出师表》中“三顾茅庐”那一段,他们是这样翻译的:“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三分地,在这个人砍人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爸不嫌叔,三天两头地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跟着你爸四处砸场子抢地盘……”
这样的翻译,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世俗化,江湖气十足,调侃味浓厚,因而受到了不少网友的追捧。不过,网友的热情也引起了质疑和非议。西南大学马涛教授就认为:“以恶搞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传播和学习,本身不但不会有益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还会严重伤害古代文明之魅力,降低文化之层次。”而且,他建议,有必要在文化立法方面加入有关文言文利用和解析方面的规范,“否则,听之任之,则势必会产生文言文学习和利用方面的混乱状态,最终将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利于道德体系的重构,不利于国民精神的塑造。”
马教授的看法,语重心长,对于传统文化的赤诚之心赫然可见。但是,将恶搞文言文推衍到伤害文明魅力、降低文化层次,乃至不利于文化复兴、道德重构和国民精神的塑造,这样的“帽子”恐怕扣得太大了罢。
其实,网友的“解构”再离谱,并没有太偏离“出师表”的原意,充其量只是自娱自乐或与众同乐的消遣,似乎谈不上什么“文明”上的伤害和“文化”上的矮化。文言文及其所描述的历史内容,应该受到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将之奉上神坛,开不得一星半点儿的玩笑。
对于文言文,只要不是恶意地搞,恶心地搞,三两同好在原意理解了的基础上作一点延伸,无伤大雅。香港影星周星驰就曾把文人才士唐伯虎,演绎成风流不羁、武功高强的江湖侠客,但未见得我们的文化就受了伤害,虽然不是人人都接受。《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经典之作,但达达派画家马塞尔·杜尚硬是在复制品上用铅笔给画中女子添了胡子,创造了新经典。文言文另类翻译与这些恶搞形式有异,但实质相同。
马教授的想法完全是善意的。我们要讨论的是,文言文的另类翻译会不会丑化历史,玷污经典,颠倒黑白,将人引入歧途?恐怕,我们的经典没有那么脆弱,我们的读者也没有那么愚钝。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经典,被几个网友恶搞一下就会受伤,就会引起思想的混乱?这也太小瞧老祖宗和我们自己了吧?其实,对于文言文,不闻不问、毫无兴趣,或者像某些语文课那样,把它弄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才是真正的伤害。另类翻译提起了人们的兴趣,未必是坏事一桩。
钟一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