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孩子托儿所难寻
8月24日早上,记者在北京通州某小区一家幼儿园门口见到了一位焦急的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一岁八个月了,请问你们这里能招收吗?”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孩子太小了,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恐怕不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天早上,家住北京五棵松太平路某部队大院的多多从自己家去了隔壁的陈阿姨家——这里不是幼儿园,是开在家里的“托儿所”,两岁半的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陈阿姨的家是教室兼午休室兼小食堂,接收的孩子一般在6个月到3周岁之间,很多送过来的孩子还躺在婴儿车上。
在家开办“托儿所”的陈艳女士原来是一所幼儿园的保健医生,2007年底,她生完孩子后决定留在家里照顾女儿。出于信任,隔壁邻居经常会把自家小孩送到她这儿代为看管,并自愿交纳一些费用。久而久之托管中心就初具规模了。陈女士介绍,托管中心甚至都没有名字,只是在部队大院的家长中口口相传,她都不用打广告。现在陈艳的托管中心维持在6~7个孩子的规模。除了陈艳自己,还有一位从幼儿园退休的老师帮忙。每天她们除了带孩子到花园里玩,还会上一些简单的颜色认知和认数字的课程。
对很多在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家长而言,低幼孩子的托儿所难寻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在一家机关工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她身边的很多女同事都选择把孩子先送进这种“家庭托儿所”然后再上幼儿园。“像我们夫妻都要上班,双方父母又都在外地,带孩子的问题的确很头疼。”刘女士说,“孩子才一岁多,我们曾经考虑过请保姆,但是把孩子交给一个不熟悉的人看还是不放心。相比来说,送托儿所肯定要比请保姆便宜,最主要的还是方便,就在我们家的小区,每天早上上班前把孩子送过去就行了,下班再顺道接孩子回家。而且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的,也很放心。”
据了解,在北京的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居住区,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地级市的规模,但是以天通苑小区为例,整个小区只有一所公立幼儿园,“家庭托儿所”的应运而生解决了不少孩子上幼儿园的难题,但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