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
2010-11-01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资料图片:2008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钱学森家中,看望这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这是胡锦涛同钱学森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钱学森同志踏雪归去一周年,我们对钱老的思念愈加浓烈,对钱老的爱戴愈加深切,对钱老的品格愈加敬仰。作为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精神集中体现在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谋在前瞻、行在创新的科学品质,人才为重、兴才为责的时代担当,人生有限、求索无限的孜孜追求,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高风亮节,在华夏儿女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一、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爱国情怀感天动地

  钱学森始终把祖国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褒奖,用炽热爱国情怀和崇高民族气节,谱写了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爱国诗篇,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历史责任。

  矢志报国,源于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钱学森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情况下赴美求学的。虽然美国科技很发达、条件很优越,但他清楚地知道,那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的家。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选择了航空救国的人生道路,并发愤苦读以备他日为国效力;在美20年,他时刻准备回国,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在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时,选取的条件就是和祖国一样的自然条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生动诠释了钱学森真挚浓烈的赤子情怀。

  百折不挠,源于对民族自强的坚定信念。钱学森始终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此付出了全部激情和心血。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他始终密切关注祖国的命运和时局的变化,无时无刻不思归国参加即将到来的伟大建设高潮。为了准备回国,他早在1948年就退出了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为了尽快回国,1950年夏,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却遭受美国当局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为了冲破阻挠回国,他想方设法向祖国传递归国的强烈愿望。5年归国路,拳拳赤子情。正是在铁一般信念的坚强支撑下,无论是麦卡锡主义的威逼恫吓,还是金钱地位的利诱蛊惑;无论是身陷牢狱遭受迫害,还是受到监控失去自由,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坚定决心,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

  呕心沥血,源于对人民事业的强烈责任。钱学森回国后,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信任,并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全部倾注在所挚爱的事业上。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时不我待,归国一个多月就踏上东北考察之旅;面对开创火箭、导弹事业的历史重任,他全身投入,从零开始一步步开拓积累,描绘并初步构筑了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基本框架;面对前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艰难处境,他挺身而出,团结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他把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以报国之行兑现了“一切献给祖国”的诺言,无愧于“人民科学家”的光荣称号。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更坚强,就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钱学森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性。越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越要不断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越是在国家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越要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越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越要不断强化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二、谋在前瞻、行在创新,战略智慧远大深邃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创新实践,远大深邃,大气磅礴。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突破尖端科技的关键时期,还是八十年代以来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他总是把深远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眼光、前瞻的战略眼光、敏锐的政治眼光完美融合起来,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定位发展坐标,站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最前沿进行顶层设计,站在科研攻关的最前沿奋力开拓进取,把创新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境界。

  以敏锐眼光和前瞻思维引领科技进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和层次,而战略层面的创新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创新。钱学森不仅是某一领域的科技大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他视野开阔、思维超前,善于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发展大势,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技发展。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国防航空工业发展、地地导弹发展,以及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发展“三步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前瞻性、创造性、开拓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对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渊博知识和超凡智慧组织科技攻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钱学森组织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于攀登,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攻关实践。他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指导设计并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协助实施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组织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任务,等等。他的创新智慧极为深邃,创新思想极大涌流,创新实践极其丰富,不断为我国科技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以严谨作风和求实态度把握客观规律。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而把握规律离不开严谨作风和求实态度。钱学森最在意的是科学的本真,多次告诫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最提倡的是科学民主和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思想间的交锋和争鸣;最看重的是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原则,已成为几代航天人研制、试验工作的行为规范。钱学森始终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所体现出的求是、求真、求新、求精、求实的科学精神气质,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作出了重要示范。

  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展示的是能力,孕育的是机遇,昭示的是兴衰,它如影随形、有始无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整个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有谋在前瞻、行在创新的科学精神,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

  相关链接:追忆钱学森:送别之后的思念

  相关链接:学生追忆钱学森:难忘的教诲常记心头

  相关链接:“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 11位教授致信教育部长

  相关链接:求解“钱学森之问”:教育不能“批量生产”

  相关链接:教育部回应“钱学森之问”:需要一步一步来

  相关专题:深切缅怀钱学森、贝时璋——科学的人生 学问的楷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叶培建:中国航天 薪火相传永不停
· “人民科学家”风采录:科学攀高峰 家国付此生
· 23年前的钱学森回信,激励量子计算机问世
· 钱学森:“那一天,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 中国首次披露制导系统核心激光陀螺研制过程
·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
· 钱学森思维科学对教改有重要启示 呈现六个思路
· 钱学森传记电影《仰望星空》首映 顾海良出席
· 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追思科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 探究“钱学森之问”,我们还要走多远的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