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未来的“智力苦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谭巍的女儿今年要参加中考,尽管处于学业的关键时刻,但是作为家长,她同样选择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她平等地讨论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
相关评论>>找准人生“起跑线”:青少年体质状况发人深思
“读书取得特别高的学历是一条稳妥的道路,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我在大学教书,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即使是一个班的同学,差异也很大,有的孩子学起来很轻松,但有的孩子的潜力早在中学小学都已经被挖干净了,他的专业可能还是在老师、家长的影响下选的,他很盲目很失落,不会自我管理。所以,如果孩子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或兴趣的话,硬要选择一个重点中学或硬要努力熬上一个好大学未必是件好事。”谭巍说。
“而且,”谭巍说,“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要走上与专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如果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是令大家羡慕的,工作伴随半生,孩子也少了人生乐趣的一多半。”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合格的家长应让一切都停下来,让孩子自由发展?
“不是,”谭巍沉思,“我认为兴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并不对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孩子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从这个角度说,当然可以上培训班。如果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一个有才华的教师可以带给她很多启发,可以点燃她的兴趣。”
对于“签约保分”的培训班,谭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不少培训班利用家长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吹嘘自己有“内部关系”、“名师”等,让家长如坠五里雾中。
“还是那句话,如果孩子并不适合某个学校,硬努着劲上学,效果未必好。关键是找到发挥孩子才华的机会。”谭巍说。
同时,她认为:“非让孩子努力地获得社会功利化的认可并不能称为成功,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真正成为某些领域创新拔尖人才的,一定是在轻松的工作状态中的灵感闪现,如果非挖光他们的潜力,他们可能有很好的工作,但只能成为卖‘智力苦力’的人,永远绷着,不能享受到在极放松的情况下的灵感迸发。我相信,对于家庭,对于国家,我们需要的都不是‘智力苦力’。”
相关内容>>三个孩子进北大 中国狼爸:"打"是一种文化(图)
>>孩子不堪重压“断绝母子关系”中国虎妈怎么办
>>透过“虎妈”看美国教育的另一面:害怕被赶超
推荐专栏>>基础教育:基教新闻 海外情况 基教研究:发展研究 教学研究 课程研究 专题研究
>>教育评论:教育观察 教育时评 教育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教新闻 高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