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现场,求职大学生在查看用人信息。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民营企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力量,解决了国内80%城镇就业和90%新增就业问题。面对时下毕业生求职的困惑,民营企业怎么看?
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是我们主要的招聘对象”,在北京雍和宫桥人才市场,一家留学教育咨询机构要招聘10名销售岗位人员,招聘负责人代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开出了“底薪+提成”月均可达5000—6000元的转正薪资标准,但一上午前来咨询的毕业生里,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
代女士说:“多数求职毕业生的问题是求职目标不明确、对行业不熟悉。”招聘中,一位前来求职的沿海某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生,对求职定位不清晰,甚至反问招聘方“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让她感到好笑又无奈。
“大学生刚从校园出来,可塑性强是他们的优点,但作为企业,大都希望招到那些马上就能上手的人,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自我。”代女士说,他们公司每年也会提供了3—4个培训实习岗位,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帮助毕业生们提升素养,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过渡转换。
除了经验,代女士认为,面试时的态度是决定求职成败的一大关键。“根据我的经验,面试时奇装异服一般会大大减分,对答时反应是否敏捷、交流是否顺畅,也会极大左右用人单位的印象”。虽然她并不赞成将求职者的素质与学历画等号,但根据代女士的观察,本科以上学历的求职者,在对留学行业的信息、政策了解及工作责任心上,普遍比本科以下求职者更好。
代女士认为,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归零的心态、踏实勤奋地工作,仍是大学生首选的工作态度。“就业是实现梦想的起点,放弃不切合实际和好高骛远的想法,脚踏实地面对职业的选择,从最底层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她说,“中国的教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欢迎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我们,把这个朝阳产业做强做大。”
要有当老板的目标,也要有打工的心态
一家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张海英告诉记者,对于人才引进,每个企业根据其行业特性、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我们对人才的选拔与引进的方针是,不重视学历,重视能力与综合素质,尽可能给大学生和有理想的人才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不久前,张海英参加了一个现场招聘会,主要招聘的岗位是销售。当时应聘的人很多,有的是有工作经验,有的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不少学的是市场营销。有一个从外地刚到北京的应届毕业生给张海英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孩子形象一般,学的也不是营销专业,但他明确表示就是要做销售。”
在介绍完本公司的发展目标和营销模式后,张海英向这名毕业生抛出了一连串问题——
“为什么选择北京做你工作的起点?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为什么选择销售工作?”“到北京工作,你认为你的优势是什么,你都做好了哪些准备?”“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这名毕业生的回答是:北京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多,有很大的发展与成长的空间。“我从贫穷的山村来,能上大学,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实现梦想需要好的舞台和一个能培养人才、欣赏人才的地方,执著与能吃苦是我的优势,销售工作是一个能充分培养人、锻炼人、展示人的工作,吃得苦中苦,方能品尝成功的滋味。如果我失败了,说明我吃的苦还不够,努力的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总结失败。”
“我当时觉得,这样的大学生,有努力的方向,也知道如何获得成功,而且具备先做事的心态,符合我们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用人理念,所以我选择了他。”张海英说。
很多大学生有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心态,对此,张海英建议:“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年轻的优势特色,同时也应及时调整心态,加强修养,既要有当老板的目标,也要有打工的心态。”
要找准定位适销对路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广西人才招聘会的现场,广西外国语大学的2013届毕业生于俞芝告诉记者,在出去求职之前,她对自己求职挺有信心:“我的想法很简单,要求不高,只想在广西找一份‘合胃口’的工作——和我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对口就可以了。”
到了现场,她才感到现实和理想有很大差距,“这里的大多数企业仅提供2~3个岗位,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对工作经验和外貌身高还有规定,我和几个同学转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小于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偏高”。
“面试了一上午,来询问的毕业生不少,但是感到符合我们要求的人才比较少。”在招聘会现场,某杂志社相关负责人郭先生告诉记者,随着杂志社的发展和定位的提升,每年招聘标准也在相应提升。从企业要求来说,大部分来求职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兼具的人才稀缺;多数应届求职者缺乏对市场和自身的了解,定位不清,造成供求脱节。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毕业生“适销不对路”的原因,与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不够科学有关。“大学培养机制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对应,要和市场接轨,我称之为‘订单式生产’。在国外,应用技术型大学特别多,这样的毕业生一到工厂就能上手。”杨宜勇认为,可以效仿国外学校,及时跟踪、公布每个专业的就业率、起薪,信息透明对大学招生、吸引人才都有好处。“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增减和调整课程。”他说。(邱 玥)
推荐专题>>三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做好定位是关键
推荐内容>>2020年高技能人才缺口2400万 高校毕业生加速蓝领化
推荐内容>>人社部:史上最难就业季或再持续五年
推荐内容>>2013年就业蓝皮书在京发布 专家表示就业观念需要改变
推荐内容>>关注大学生就业:就业观、教育观、用人观都该转了
推荐内容>>报告称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9%
推荐内容>>教育部:四举措助贫困、女大学生等群体就业
推荐内容>>“最难就业年”呼唤职业教育 专栏>> 就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