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加分项目评定模糊,也是加分政策执行走样的原因。如,优秀学生、三好学生、见义勇为考生等加分项目,很难标准化、量化。今年,考前抱女生就医的“中国好考生”黄子恒是否属“见义勇为”、是否能破格录取就引发网络热议。
浙江、江苏等不少省份就取消了“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其原因就在于这一项目加分标准过于模糊,受益者多为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且比重严重偏离合理范围。
此外,本意推动素质教育的高考加分,异化为“应赛”教育也备受社会质疑,如各种学科竞赛、奥赛、文体特长等加分项目。南京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指出,竞赛热导致“学生们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天赋,都被迫参加各种培训班。”竞赛加分指挥棒不停,疯狂的“奥数班”就难以叫停。
“你支持奥数比赛高考加分吗?”新浪网一项调查中,81.2%的网友选择“不支持,对其他学生不公平”。
取消“土政策” 叫停乱加分
山东省取消全部省内加分项目;江苏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浙江取消“三模三电”体育加分;2014年四川将取消省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广西将取消奥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加分项目……
近年来,不少省份对高考加分“瘦身”。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指出,从各地来看,“只减不增”已成为趋势。
然而,人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有人提出:“既然加分不公平,不如全部取消!”对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取消所有加分政策看似更公平,但对于真正需要照顾的特殊群体和确有特长的考生来说,也是另一种不公平。
“综合利弊考虑,有必要保留合理的加分政策并严格规范执行,部分项目显失公平应取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表示。
目前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可分为照顾性加分和鼓励性加分两大类。照顾性加分包括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鼓励性加分,是指特长突出或做出卓越贡献的考生,如体育特长生等。
一些受访专家认为,照顾性加分是社会救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应该坚持下去。而对鼓励性加分,应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效果加以调整、规范。但这种基于高考卷面成绩的加分制度,最终应被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所取代。
罗立祝认为,规范高考加分首先应明确由教育部统一规范高考加分的对象与加分幅度,取消各地“土政策”。其次提高高考加分的认定标准。此外还要严格规范高考加分的程序,并建立高考加分的公示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
也有专家建议,赋予高校“加分认可权”,由高校自主决定认可或拒绝某项加分,以权力制衡遏制高考加分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