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生存的精神根基正在动摇”
阮梅,中国最早关注留守儿童的作家,现任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研究所所长。
两年时间里,这位“最美湖湘母亲”的足迹遍布湖南省内外10多家看守所、女子监狱、未管所,从900多名未成年犯中选择了11名典型,以儿童文学的形式,汇成15万字的《罪童泪》。阮梅专门作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走进未管所的孩子,8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9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
湖南师大几个本科学生曾就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谈,他们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影视和图书,打架斗殴成为家常便饭。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真的很难看出文化的影子,他们就像精神上无根的人,就像飘浮的影子,在乡村社会的时间与空间里游荡。”刘铁芳说。
出生于湘中一个小山村的刘铁芳说:“乡村少年生存的精神根基正在动摇,或者说早已动摇。我们曾经在乡村社会中受到的多维文化滋养都已经慢慢消逝,乡村社会失去它原有的内容。”随着乡村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失落,乡村社会的解体,浸润其中的文化背景早已不足以带给乡村少年生存的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学校教育中以升学、逃离本土社会、进入社会的主流作为强势价值渲染,本土文化不足以给个人生存提供价值的基础与精神的支持,直接导致乡村少年的生存焦虑与精神迷失。
刘铁芳说,如今,乡村少年本土情怀的缺失,使得乡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少年,他们中有许多人变得看不起乡土,看不起劳动,但他们又无所适从。他们同样不是城市文化意义上的少年,他们因此成了一种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成了文化的荒漠中人。既有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合农村儿童健康发展的合宜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设,他们内在精神的贫乏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大量的乡村少年在无根的文化处境中表现出明显的生存的无奈与自卑。
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下,农村教育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认为,农村教育面临着教育投资、师资力量、教育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代又一代农民失去了自信心,农村教育没有能够引导农民正确理解他们所生产、传承、享受、创造的文明,这一点是最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