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大学生实习到底能赚到什么经验?
2015-08-04  广州日报  

字体大小:

  据报道,近期某社交软件在其社交平台上针对大学生的暑期实习情况所做的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实习生月收入低于2000元,扣除生活、交通等费用,并不能赚到什么钱,但近70%的同学表示,暑期工是赔钱赚经验,“对于以后成长的意义大到无法估算”。

  笔者没有看到该调查的具体问卷和数据,不知这一调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程度如何,但不管怎样,这样的结论完全在意料之中。一方面,大学生需多接触和了解社会,应是一个社会共识,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对还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书本和课堂,利用假期时间去实习,在积累社会经验、学会团队协作、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肯定会有所收获。另一方面,调查显示的是大学生们自己在实习中的感受,实习对他们来说总归是新鲜的经验,这种短时体验是最能产生收获感的,而且,对于主要依靠父母供养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实习终归有些微薄收入,这也能使其产生成就感,所以,就这种调查方式而言,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正常。

  但从报道情况看,大学生实习到底得到了什么经验,如何看待这些经验,却说得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对此还需略作分辨,不能简单地认为实习就能赚到社会经验。

  首先,实习的情况各式各样,每个实习生的经历和感受也各不相同,既不宜以一个笼统的超半数的百分比来掩盖个体的具体情况,也不宜以抽象的“经验”来描述具体的体验。那种短时的新鲜感算不上什么收获,而真正对社会深入认识的“经验”不是短时打工实习就能得来的。一般来说,暑期打工很难找到一份具有创意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多是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一些学生甚至把发广告传单也算是打工。这类工作也不太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类实习能学到的知识或经验有限,但相信每个实习生都会在这一过程中经历各种酸甜苦辣,对个体而言,无论怎样的感受和经历,都算得上人生中的“经验”。而“经验”概念如果这样泛化,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其次,混江湖不是赚经验。毋须讳言,当今许多行业缺乏规范和约束,在经营中唯利是图,不顾职业道德,而学生以往所受的教育,会带有“应然”之理想,但学生们并没有形成牢固的价值观念,当其与“实然”碰撞时,容易功利化,并因此认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社会就是江湖,学校里讲的都是虚的。有学生在某市场化媒体实习,主要工作就是与某公司合作,帮其策划软文。这时候,她觉得学校里学的新闻理论完全没有价值了。如果我们认为,这就是实习收获到的“经验”,那么,这样的“经验”,不过是对现实功利的屈服,而无法转换为社会批评和改良的动力。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生活的态度。身为学生,如果假期不去实习,踏踏实实地在家陪陪父母,或者,去各处旅游开阔下眼界,又或者,选几本经典书,扎扎实实地读了,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去实习也一样。只是,不必过于突出实习所赚到的“经验”。“经验”源自认真地生活,而不只是实习。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实习、深造 45.82%的大学生暑假仅给自己放10天假
· 职校生实践为何屡屡闹成公共事件
· 实习混“章” 网店20元开份实习证明 可私人订制
· 关于“实习”这件事 95后大学生有话说
· 学东西比找钱重要 走在实习路上
· 大学生实习缘何如此"功利" 亟待走出实习误区
· 大学生再起"实习潮" 做有准备的人直面就业形势
· 大学生实习难是个伪命题
· 六盘水师范学院被指强制学生实习 老师:并无强制
· 215名大学生将到中央国家机关实习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