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留学极端事件频发 孩子还出国吗
2016-07-04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字体大小:

  高考成绩公布不久,不少留学中介机构就打出了“成绩不理想,留学来逆袭”的横幅。家长和孩子的雄心被膨胀起来,但同时,另一些信息也让家长心慌意乱。

  6月6日,一名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金融专业到纽约实习的华裔学生罗伯特·刘被发现在纽约大学一间宿舍里上吊自杀。6月11日,一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亚裔大三学生撞车自杀身亡。据媒体报道,这是近3年来该校发生的第30起自杀事件。而这些案例,仅是中国留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留学生的年龄也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生的极端事件也开始增多,有专家呼吁,应了解、重视留学生的精神需求及心理问题。

  我的孩子变成了“涩柿子”

  今年2月的哈佛大学校报上,4名亚裔学生联合撰文称压力和精神疾病在他们和同伴身上出现,亚裔学生自杀报道也越来越多。

  和自杀、犯罪等极端事件相比,大部分的留学生家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但足以影响家庭间的感情,若处理不当,甚至会让孩子失去前景光明的发展道路,或造成家庭破裂。

  两年前,赵女士的女儿离开父母到美国读大学,赵女士至今还记得当时一家人在机场难舍难分的场面。女儿从小乖巧听话,尊重父母。然而,两年过去了,女儿却像变了个人。

  女儿最近放暑假回家。赵女士和丈夫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每天变着法做好吃的,满足女儿的“中国胃”。

  但没过多久,女儿就开始挑三拣四,对国内生活多有抱怨。有时候没说几句话,她就开始跟父母吵,弄得家里气氛十分紧张。

  “早知如此,当初我还不如不花这么多钱供她出国呢!”赵女士无奈地说。

  对于“半路出国”的留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既不属于当地也不属于中国。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崔红长期在纽约从事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分析,上学时,留学生与当地学生格格不入,回到中国却发现自己与中国同学更不一样。他们哪边都沾一点,但都不能或不愿意完全投入,很难有归属感,“他们更像那些皮肤黄而里面半青半黄的‘涩柿子’”。

  然而,随着留学生的不断低龄化,“涩柿子”现象越发严重。孟女士的儿子初三就来到美国上学了,因为孟女士的弟弟在纽约生活,儿子便住在舅舅家。和其他小留学生相比,这样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然而,英语口语不是太好的儿子因为和同学沟通困难,变得越来越内向,平时只和一两个华裔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忙于生意的舅舅一家很少与她儿子聊天,渐渐地,儿子开始埋怨孟女士,质问他们为什么把自己一个人扔在美国。

  “把儿子送出去是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我们家里有这样的条件我原以为是很优越的,没想到儿子会变成这样。”如今,孟女士感到十分后悔,让儿子回来,儿子却也拒绝,这让孟女士更进退维谷。

  出国留学需跨越“三道壕沟”

  对于频发的留学生心理问题,崔红表示,父母在保持与留学生子女的亲密关系,并缩小精神距离上面还有很多不足。她认为,父母在面对子女出国留学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时,首先要跨过三道壕沟:“代沟”“文化沟”“时空沟”。

  “留学生与父母之间一方面要面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的叛逆期,一方面还要面临‘文化沟’。孩子生活在国外,会受到当地国全方位的文化影响,有些家长对此了解不足,甚至产生冲突。”崔红说。

  此外,崔红认为,时空的距离也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沟通不便而产生隔阂。有些孩子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加上没有办法通过细心观察而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学习生活状态,一些学生也会向父母隐瞒自己在国外的真实状况,甚至连孩子退学了家长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日积月累的不了解就成了留学生独自在外的沉重心理负担,最后甚至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家长应用留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非功利沟通

  对于这些初出国门的“涩柿子”,不少家长表示,他们最希望能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苗头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恰恰鞭长莫及导致了对孩子心理帮扶的失控。

  对此,崔红认为,家长在与留学生交流时首先要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家长应该适应孩子的新型社交工具,通过微信、视频、Facebook等方式了解孩子所想、所感、所爱,要与时俱进,放下身段。”

  崔红认为,家长也不要只关心孩子在外面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要花时间、花心思问问他们平时都交些什么朋友,与室友关系怎么样,有什么烦心事,未来有什么计划等等。”

  除此以外,崔红认为父母还要多了解孩子留学国家的文化,包括新闻、体育和娱乐,这样才能让沟通变得有内容,不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家长不应功利地谈论或要求孩子,或与其他孩子进行攀比,不能把留学看做一个必须出成果的投资行为。”

  “现在有些家庭是孩子出了问题就想着把孩子送出去,以为国外的教育环境一定可以把自己家的‘问题儿童’改造好。但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出国后会更危险,更容易发生极端案件。因此,家长在送孩子出国前就应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不要期盼在国内解决不了的家庭问题可以在国外解决。”崔红说道。

  何时送孩子出国?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崔红认为,这需要家长理智衡量孩子的各方面条件。“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离不开家庭氛围与家庭教育,总体来看,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更适合出国留学,因为他们更有安全感。”此外,从小自立性强,曾参与过很多社会实践或课外活动,比较自信的孩子更适宜出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跨境消费年度指数报告:出国读本科学生增幅显著
· 中介费暴涨吓傻"出国族" "包装"履历手段翻新
· 众议:孩子没出过国就“落伍”?您怎么看
· 出国包含辛酸苦楚 留学海外安全意识欠缺留隐忧
· 生源、师资等多了解“出国班”的背后
· 高中出国如何应对跨文化挑战?
· 聚焦:出国留学热度不减 火热背后是什么
· 专家:出国读高中的五大优势
· 出国留学不是万金油 留学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 国内考研热助推出国读研潮 欧亚国家留学一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