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发展研究
刘志鹏:谈中国远程教育现状
2001-08-29    

字体大小:

  
  背景:刘志鹏现为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下面的文章是他在参观了傲姿时代后做的演讲。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远程教育。前年有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内容包括有六个工程,其中一个就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争取了180亿的投入,其中大部分要被清华北大分掉,其中拿出了3.6亿,专门用于支持现代远程教育,这个项目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部分是cer-net网的升级。大概今年的6月份,主干网由原来的2?4兆提高到155兆,预计到今年年底达到622兆。现在把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三个模拟频道,都改变为数字模拟频道。这样为将来的远程教育上天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平均,东部地区多一些,西部地区少一些。这样,通过卫星想西部地区提供教育资源提供很大的帮助。和这个项目相配合,我们还搞了一个阳光工程的计划,在西部地区选择一些县和农村,为这些农村建立电视的和微机的接入点,使这些西部的县和村,能够通过天网或者地网接收到教育信息。

  第三个方面就是开展以资源建设为主的教育方面的行动。这个行动主要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着几个方面来进行。在高等教育方面,我们采取了这些步骤,已经批准了31所学校开办网络教育学院,这31所学校有这样一些权利,他们可以设本科专科的专业教育,本科部的学科设置可以突破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限制。现在,在国内,本科专业的设置一定要和教育部的学科目录相一致。但是这些网络学院可以突破这些限制,例如象电子商务,教育部的目录里没有,但是很多网校就可以开设这样的课程。这31所网校可以进行研究生的课程,当然很重要的是要进行继续教育。在招生方面他们也享有比较宽的政策。这些学校可以通过普通高考、通过成人高考也可以通过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来录取学生。这样看来,这些学校的权利是很大的。经过注册的学生,国家也承认学历。这31所学校在最近已经开始招生了。我所知道的复旦、交大、华中科技大学,今年他们招生都招的很好。复旦大学就在录取分数线下几分,就有1000多人报名,只录取200多人,看来形势还是很好的。

  我们现在也在搞网络课程的建设,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我觉得有这样几个问题大家可以交流、互相借鉴,对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定位,有这样两个观点:一个是国外的“e-learning”,是很适合远程教育,因此我们要用这样一个方法来改造我们原有的函授教育、电大教育,开拓新的教育手段,网络学院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方式,尤其是在继续教育里面是很有前景的。最近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教育时感到有这样一个偏差。长期以来,各大学校对从高中入学的学校教育很重视,而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今后应该重视起来。远程教育“e-learning”对于这种继续教育是非常合适的手段。

  第二个观点,我们认为光是局限在这方面还不行,我们现在从事的还不仅仅是远程的,我们要用新的信息手段的革命来改造我们的教育。信息传播方式也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字,然后是印刷术,现在我们是网络,每一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变都会使教育的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到了网络时代,教育的形式必然要发生变化。实际上,现在我们的很多理念,比如说什么是学校,什么是课堂,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材,这些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了。因此,这些变化对我们对于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教学内容,到教学管理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想,通过这种电子的手段来改造我们的教育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从事的网络教育的这个事业。所以我们说我们既要重视远程的这种手段,又要利用先进的电子手段来改造现有的校内教学。改造校内的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个基础。

  关于资源建设:我们经常把我们的硬件比作一条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修得好不好是个前提,否则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联结不起来,但关键的还是这条公路上有没有车,车上有没有货,货好不好,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资源。我们把资源看作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因此也非常重视资源方面的工作。我们想在以下几方面做工作。一个是抓一下网络课程,我们想在两年内建设200门网络课程。这200门课程应该是成系列的。网络课程的特点应该有这样几个。一个是多种媒体的,另外一个是可交互式的,再一个就是易于学生学习。因此这里面就牵扯到中国教育观念的一些变化。过去的大学里,比较重教师的教,重点是在如何教好课。现在如果说我们要做网络课程的话,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第二个阶段,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素材库的建设上。中国很大,我们觉得不应该全国用一个课程来学习。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把媒体的众多内容组织到一个资料库里,教师通过一个很友好的课件工具,在这个库里寻找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组成自己的电子教案。他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合到这个教案中。

  第二呢,各个学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局面。因为这个库是个多样化的库,它既适合本科生的教学,也适合研究生的教学也可以适合专科的教学。你可以在这个资料库任意选择。这样,对教育资源的概念是一种进化。第三,我们想搞一些案例,现在大学当中,需要实践的东西,需要感性了解的东西,都很缺乏。比如,我们现在需要搞这样一些案列,医科方面我们想搞些疾病方面的案例,也可以搞一些法律实践方面的案例,这些案例首先是多种媒体的,另外,他们还应当是互补的,并且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另外,我们还在想,能不能建成一个远程教育的基地。是这样一个概念,比如说医学,在医院的外科手术室建立远程教学的系统,医生在做手术的同时,医科学院的可以看到手术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在现场发挥,教师在现场解答问题。这种状况正好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优势。当然我们还要研究教学的支撑体系,注册、选课、答疑以及考试,还有一个信息的管理系统。网络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的体系,老师们也常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但是学生在一个学校拿到一个(学位),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现在我们通过网络,把中国的教于联系起来,就比较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我们和世界上的大学联合起来,那么我们就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第三就是教学管理,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应该是一种课程学分认证为核心的教学管理,这对中国高校的管理产生一些冲击。今后,只要你学习了这门课程,经过考试合格了,得到了相应的学分,学分积累得多了,达到了相应的培养要求,就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位。这样的话,什么补考、留级就都不存在了。这样的话就把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淡化了。这样也可以把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淡化。很多的在职人员首先学习一两门课程,先对以两门课程发生兴趣,然后把很多基础的东西补一补,就可以拿到这个学位了。这样比较灵活,构成未来教育管理的一个基础。

  第四、我们在考虑一种社会化的学习体系,现在我们的学习都是在高等学校里这样一种学习,比如:我们已经批了31所学校要到广州去设点,如果都去设点,就会造成相互的重叠,资源利用也不是充分,广州也正好要建立自己的社区学院,这样我们和广州市教委商量,建立几个社区的学习中心,在任何一个中心都有接收室,可以接受任何一所大学提供的教育。今后在不同的教学点,可以同时学到同一个学校提供的教学课程。也可以学到不同学校提供的不同课程。这样就会发展成为适合网络教育的学习管理模式。高等学校主要负责教学资源的建设,而地方上则负责管理工作,如果这种社会化考试的系统建立起来的话,今后的教育形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要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这样几个标准:要在现代的教育思想下第一突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第二,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所考虑和设计的课件,应该是怎样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会。还要有先进的教学内容,21世纪搞远程教育,必须有先进的教学内容。第三,先进的技术。这种技术应该是多种媒体的。第四、这种课程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做成的课程应该是具有发展的机制的。这种机制是指不光课程要发展,事业也要发展。

  我们最近搞了一批网络课程,现在有900多项申请,我们立了87项,9月份还要立一批。另外教育部部长提出能否搞一些重大的教育软件。希望这些重大的软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按照学科体系也可按照某一岗位的要求来做。我们的部长认为,在IT界,硬件可能是落后的,操作平台的改良也会很难,但中国的教育市场很大,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也并不弱,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也希望在教育方面做出点成绩,也希望和傲姿时代加强合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