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远教新闻
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的根本
2003-09-11    记者 钟伟

字体大小: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但同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朝着大方向前进,但在具体侧重角度上却存在着一些分歧。关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业界已经有了不同的见解,那么厂商方面的见解和态度又如何呢?为此,记者日前对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电子政务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董晶进行了采访。

  董晶认为,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基本的软硬件建设是基础平台,其间存在的“重软轻硬”、“孤岛现象”等问题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认识,厂商和教育部门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但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利用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教育资源,恰恰是教育信息化与其他行业信息化最大的差别,也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一个突破口。

  相对于其他行业如电子政务、ERP等的信息化建设而言,教育信息化中教育资源这一元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资源的持续积累和深度应用会直接影响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而也是评判教育信息化构架合理性最直接的标准。缺乏教育资源的积累,教育信息化建设会停留在校园网或学校管理信息化这样比较低的层次,无法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同时,缺乏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会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受到根本上的制约。即使教师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积累,但如果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无法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水平。

  认识到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还不是全部,从现有的情况中还可以看出,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合作利用问题具有复杂性。实际上,教育资源数字化的生成、积累和利用几部分工作是环环相扣的,而且每一部分工作都要求厂商和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方能实现:教学课件的生成,需要厂商提供简便易用的生成工具,教师提供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技巧;教学课件的积累,需要厂商与教育部门合作,提供标准化的软件平台和接口规则;教学课件的合理利用,要求厂商开发成熟的软件产品,特别要在易用性和可行性方面适合学校及教师使用,同时也要求教育部门在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据董晶介绍,太极在大量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对国际教育的特点、规范具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并不断挖掘提炼,成功地策划、开发了太极数字教育系列产品,使教育资源、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同时,太极还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并积累了雄厚的教育领域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积累使得太极不但可以站在产业的高处了解和认识教育信息化发展,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推动教育信息化。

  据了解,太极数字教育以四大体系为支撑:产品体系、实施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太极的数字教育产品体系可划分为四大类别:教育资源数字化产品、教育资源智能利用产品、教育手段数字化产品和教育信息门户类产品,产品体系以太极XML信息集成软件系统(TaijiVEII)和太极业务协作软件系统(TaijiBOS)为基础运行与开发支撑环境。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信息化咨询服务与技术支持服务,提供以教育专家、教育信息化专家为核心的专业的数字教育咨询服务队伍,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全过程的咨询,包括规划、设计、实施、培训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小学信息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 吴文虎教授谈中小学信息教育
· 中小学信息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 校园网络教室何时不再闲置
· 专职教师:中小学信息教育的“软脚”
·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的规划
· 教育信息化论坛即将在京举办
· 张国华谈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 教育部颁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 教育部出台《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