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远教新闻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创教育信息化新局面
2004-01-16    辛宝忠

字体大小:

  为总结交流近年来东北地区教育系统在网络建设、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及应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由黑龙江省教育厅、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网络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东北地区网络教育技术研讨会”于2004年1月7日—9日在哈尔滨召开 ,会议邀请到了国内著名网络教育技术专家做学术报告,对东三省的网络教育技术工作进行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并进行论文评选工作。


2004东北地区网络教育技术研讨会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会长辛宝忠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会长辛宝忠同志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 努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讲话。全文如下:

同志们:

  新年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东北地区网络教育技术研讨会。这是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引下,东北地区网络教育界的专家、领导济济一堂,共同研究探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与应用,促进东北地区的教育早日实现信息化、现代化,从而更好地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一次重要会议。首先,我代表黑龙江省教育厅,向光临这次会议的辽宁、吉林教育厅的领导、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的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企业界的朋友和东北三省与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猴年吉祥,万事如意!这次会议也是我们黑龙江省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希望我省的各位代表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多与辽宁、吉林的专家们交流、请教,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省的网络教育技术水平。下面,我想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我省现有普通高校55所,在校研究生23630人,本专科生392246人;成人高校36所,在校生121284人;中等职业学校331所,在校生220641人;小学11400所,在校生2401918人;普通中学2719所,在校生2401078人;职业中学14所,在校生13032人。

  近年来,我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设立机构,明确职能,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2000 年,在省直机关机构改革,各厅局都在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情况下,省政府批准教育厅成立远程教育处。具体负责:全省远程教育统筹规划与发展建设工作;组织协调普通高校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工作;负责全省电视大学及各地电视大学分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管理全省电化教育和教育音像出版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开展远程教育与电视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全省远程教育网络发展与建设工作;规划、管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管理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有关工作等。远程教育处的设立,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宏观管理、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

  二是不断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建设具有一定基础。1995年,我省较早地成立了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1999年“一号工程”投资960万元建设了黑龙江省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平台。2001年9月教育厅机关局域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网点数由80个扩展到260个,并实行了内外网隔离。2002年7月开通了与教育部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了电子信息网上报送与交换。为支持东北农业大学开展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我厅从 2000 年开始,每年给东北农大下拨 200 万元远程教育专项经费,到今年已累计投入 800 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农大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目前,高中有计算机室347个,占75.1%,有校园网的高中133个,占28.8%,计算机9464台;初中有计算机室1143个,占49.4%,有校园网的初中211个,占9.1%,计算机45646台;小学有计算机室2000个,占15.8%,有校园网的小学543个,占4.3%,计算机54138台;全省中小学在校生数与计算机数的比为46.5:1。高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部分初中和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全省55所普通高校中,85%以上已建成校园网,且均接入了宽带网,其中有20所院校还同时接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哈尔滨城域网已于2002年10 月正式开通。

  三是重视人员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1999年省政府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就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开展信息技术培训。2001年我厅印发了《黑龙江省2001—2003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级培训管理组织和培训部门,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2000年以来,全省中小学有20万人次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8.8%,培训合格的有10万人,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9.4%。

  四是一些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地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速度快、覆盖面广,在校园网建设、师资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课教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提高。目前,我省有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2个,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7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29所,这些地区和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都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我省中小学教师在历届全国性的课件制作大赛中名列前茅。我厅与省通信公司共同建设的“校校通”统一应用平台和资源库——“育龙教育信息网”已初步建成开通,全省已有39个市、县(区)的448所中小学采用该平台实现了“校校通”。正在建设的“龙江远教网”也即将开通。东北农大、哈工大、黑大等9所院校还在校园内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工作,一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已启动。现在,东北农大、哈工大已成为全国67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学校之一,在省内设有 14个校外学习中心,在省外设有40个校外学习中心,共开设17个专业,在校生15777人。21 所省外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我省设有 37个校外学习中心,在校生8800人。到 2003 年春季,全省电大系统已有 89 个开放教育办学点,21 个专科专业,15 个本科专业,在籍开放教育学员 32980 人,毕业生 4177 人。

  五是深入探讨,理性思考,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信息化将不断变革、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探索,进行深入地研究。为此,我们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2002年,我们对省远程教育学会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将原来只由电大系统组成变为由电大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普通高校、中小学校、电信企业共同组成的全方位的现代远程教育群众性学术团体,进一步充实了理论研究的力量,扩大了辐射面。为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我省于2003年7月成立了省远程教育学会网络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开展网络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了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该专业委员会作了大量的会议筹备工作,在此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我们还积极利用我省《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这块理论阵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工作指导。

  应该说,虽然几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与辽宁、吉林等兄弟省市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地区和单位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存在重硬件,轻应用的现象。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尚未统一,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盲目建设、资金浪费的现象也还存在。三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硬件环境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各市县、各学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四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教育信息采集、教育管理的手段尚未实现网络化、现代化。我省目前尚无系统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无序状态,优秀的教育资源还没被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总量不足,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管理软件、教学应用软件等标准不统一,严重影响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教育数据的统计、学生学籍管理、电子注册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这些都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向深度发展。五是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全员计算机应用型能力培训需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精通信息技术、业务熟练、能快速解决各种问题的技术人员还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巩固和发扬所取得的成绩,正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抓住机遇,增创优势,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全省城乡、地区、学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接受同样的优质教育,整体提升龙江教育在全国的位次,真正实现我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我省建设信息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今后几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设想

(一)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根据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为保障,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加快建设步伐,为我省教育发展构建现代化技术支撑平台,全面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全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动我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服务,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利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加快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步伐,构建开放的教育网络系统和现代化教学环境;坚持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采集与发布、教育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分阶段分层次开展远程教学为目的;以加强网络应用,实现教育管理网络化、现代化,有利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和师资培训等服务,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宗旨;通过巩固、改进、充实、提高,逐步建成手段先进、功能强大、制度健全、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省、地市(高校)、县、乡,辐射所有中小学校的四级教育信息网络,最终形成有龙江特色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我省教育的现代化。

(二)当前和今后几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1、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我们将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协作共建,真正发挥全省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保证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2、加速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黑龙江教育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最终将形成省、地市(高校)、县、乡四级相互联通,辐射全省所有中小学校的、面向社会开放的黑龙江教育信息网络系统。我们争取用3-5年左右时间,本着节约资金、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我省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优势,建成覆盖和联通全省13个地市的教育城域网和中小学校园网、55所高校校园网、67个县及所有乡镇中心校,集成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教育资源库、软件开发中心等以教育教学管理、教育信息发布、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网络教育应用为中心的功能模块,服务于全省教育事业的广域网络。

  3、采取切实措施,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在我省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今年我们将开展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制定标准、开展评估等手段,推动全省高校以网络教育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高校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在我省高等学校深层次的应用,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现代化。

  4、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步伐,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从2002年8月开始,我省已正式启动全省范围内的“校校通”工程建设工作。我省的“校校通”工程建设,是统一采用由省教育厅与省通信公司共同建设的“育龙教育信息网”(www.am89.com)做为全省中小学校“校校通”工程实施的应用平台及资源库。充分利用“育龙教育信息网”不断更新、扩充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及教务管理和教学应用平台,依托覆盖全省的电信网络,采用“校校通”学校信息化解决方案及智能软件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及教学应用平台。今年我们将建设若干个“校校通”工程的示范区、示范校,通过示范区、示范校的龙头作用,带动全省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建设。

  5、抓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必须把它摆在突出位置。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要在全省逐步建成依托黑龙江教育信息网的较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群。它包括省级教育信息资源库、地市级教育信息资源库。我们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信息采集与发布以及信息查询等功能,各学校之间互通教学经验,共享图书库、课件库、试题库、素材库、案例库等,实现全省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将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教育资源。我们将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鼓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加快资源库建设速度。当前,将重点抓好综合数据库、教育统计信息资源库、普通高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库、招生信息数据库、就业信息数据库等的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

  6、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决定因素在于人,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中,一是要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进步、熟识信息技术课程,懂教学、懂技术、刻苦钻研的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队伍。二是要制定相应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教师全员计算机应用型能力培训。三是要建设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四是要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实际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为本地的教育信息化提供咨询服务。五是要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技术支持队伍,服务于本地教育部门的各种技术需求。与此同时, 还要扩大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强对师范院校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 使未来教师在校学习时就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楷模。要在相应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凝聚和稳定这些队伍中的骨干人员,保证他们安心为教育信息化服务。

  7、开展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按照教育部和省政府的统一规划,2003年我省已启动了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所有地市和高校已安装了自动化办公系统、文件传输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下一步将进行自动化办公的试运行。

  8、加紧建立我省的教育软件研发基地。教育软件研发基地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保障。在软件开发基地建设上,为保证软件开发的高质量,实现软件开发管理的有序发展,我们将依托已有的软件园和部分高校,建立省级教育软件开发基地。为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将建立教育软件准入制度,防止低劣教育软件进入教育系统。同时,还将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依托他们的技术力量、设备优势和资金优势,开发大型数据库、教育管理软件、决策分析软件、教学软件和课件等,并逐渐形成我省的教育信息产业,为我省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9、整体规划我省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我省已于2003 年 6 月,批准在黑龙江电大设立“黑龙江省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决定主要依托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我省的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把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以为国内外网络远程教育提供教学支持服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为两翼,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在现代远程教育未来的发展中我省将充分发挥整体运作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远程教育的规模化。在条件成熟时,将依托哈工大、东北农大、黑龙江电大、哈尔滨电大等高校及相关企业组建我省的现代远程教育集团,合理配置远程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集众家之长,实现“学科互补、资源共享”。在全省开展各种层次的现代远程教育,做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积极探索向国际化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开发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管理平台、软件工具、硬件产品,为全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服务,为广大农村服务,把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往边远、贫困地区和教育不发达地区。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以上是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初步设想,由于水平和能力的局限,势必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将抓住这次会议的大好机会,虚心向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尤其是辽宁和吉林的专家请教,把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实、做好,同时也为东北三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小学信息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 吴文虎教授谈中小学信息教育
· 中小学信息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 校园网络教室何时不再闲置
· 专职教师:中小学信息教育的“软脚”
·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的规划
· 教育信息化论坛即将在京举办
· 张国华谈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 教育部颁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 教育部出台《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