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专题研究 > 网络教育
基于网络的课程抉择与实施模式探讨
2002-06-06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胤

字体大小:

  课程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实施的,有计划的达成某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经验传递活动。本文从网络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几个维度来思考网络课程的开发和编制,并通过对这些子系统的考察,进而探究网络课程系统的抉择与实施问题。

   关键词:internet 网络 课程

  Abstract: The Internet curriculum refers to the experience transferring which uses the Internet as the medium, implements by mean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n achieves the expecting goal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ngle of the object orientation, the content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to think abou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et curriculum. Then based on these discussions, we research into the problem about the Internet curriculum system’s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Internet network curriculum

  像其它所有新技术的出现那样,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的,网络也给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张力,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深刻变革。

  就整个国际形式看,世界各国对网络教育都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至2004年,全世界远程网络教育的市场规模每年以45%的速度扩张,在我国将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教育形式,时间不长,但也已在7万余所中小学安装了80余万台计算机,所装机器已向网络化、多媒体发展,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中小学生超过千万人。这些数据表明,网络教育无论在国际范围还是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场新教育的革命的契机。

  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教育,在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网络教育的技术成就胜过了其思想成就,或者说作为新教学技术手段的网络教学和旧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导致网络教育没有发挥其全部潜力。具体说来,就是网络虽然提供了技术上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然而传统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思想约束却使得这种发展滞后了。考察目前的网络教育,特别是涌现出的众多“网校”,在很大程度上是现有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翻版。就课程而言,只是简单地将学校教科书照搬到网上,就课程实施(教学)而言,很多时候也只是将课堂上面对面的灌输变成了利用网络介质的灌输。

  为此,必须探讨一条既合乎教育规律,既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又符合网络特点,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教育之路。而要达成这一目的,首要的问题是构建一个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并且以之为基础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网络课程的实施模式(即通常所说的网络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解决“网上教什么以及网上如何教”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发展网络教育的重中之重,也迫切需要我们及时作出解答。

  研究网络课程,首先需要对网络课程的含义做一阐释。这可以借鉴课程的界定方式。众所周知,对课程可以从多重视角来界定。例如将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将课程视为可供教学的文本,将课程视为学习科目等。这些多元化的思维角度,造成了课程定义呈现出多维度,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权威的课程定义。

  同样,对网络课程的界定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但无论如何界定,都必须意识到网络课程和一般的学校课程之基本区别在于网络课程是和网络这一特定的媒介相联系的,任何试图界定网络课程的尝试都必须考量到网络在其中的作用。然而网络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其目标、定位、本质、实施等要素都没有一个成熟的看法,更没有定论。所以在此姑且用一个简单的基本定义来对网络课程的概念做暂时的规导:网络课程即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实施的,有计划的达成某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经验传递活动。从静态的视角来看,它是可供网络学习的内容凭借;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它还包括传递这一内容的实施过程与互动活动。以下对网络课程的探讨都是基于这个定义展开的。

  通常,课程的开发及编制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这几个维度来考察。这里同样也据此来研究网络课程系统的构建与实施问题。下文即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网络教育课程的目标抉择

  任何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和现实的目标系统,构建网络教育课程体系也不例外。那么网络教育课程系统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目标取向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有三种理念可供抉择,而不同的抉择将规导着网络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同走向。

  一、同质论

  该理念认为网络教育课程目标和学校教育课程目标是同质的,网络教育课程目标和学校教育课程目标完全一致或者基本一致。这种抉择的理论前提是,认为网络教育只是教育媒体层面的改变,网络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没有实质的差异,只是作为普通教育的不同表现形式。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教育课程系统也只能是学校教育课程系统的另一种实现形式而已,两者没有实质的差别。在课程目标上,网络课程的目标就是学校课程目标。网络课程只是学校课程通过网络的忠实再现。这种观点强调了网络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系统的共通性,对于学校课程系统向网络系统的平滑过渡有一定作用。但这显然忽视了网络课程的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差别,抹杀了网络教育及网络课程的个性。该观点可能会导致网络课程悄无声息被正规学校课程系统同化,在忠实地继承着学校课程的优点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继承着学校课程的弊端。如此,网络课程就将失去其依托网络而先天具备的特色和优势。

  二、分离论

  该理念认为网络教育课程目标应该脱离学校教育课程目标,自成体系。这种观点和前一种观点相反,其理论预设是将网络教育看成是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改良意义上的修补。在这种变革观下,相应地认为网络教育的课程系统必须有不同于传统教育课程系统的新抉择。显然,这样定位多少将网络课程体系和学校课程体系对立了,否认了正式教育课程系统的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同时将网络教育课程目标和学校教育课程目标割裂也不利于正式学校教育课程系统有序的向网络迁移。

  三、互补论

  该理念认为网络教育课程目标和学校教育课程目标存在着价值互补。这种思想看似是对以上两种观念的折中,但显然也是比较公允和正确的观点。一方面,承认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合理一面。众所周知,学校课程目标体系是在综合考虑了社会发展、心理发展以及个体经验和学科价值的基础上建立的,自有其科学的依据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课程目标系统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方法论的囿限,表现出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缺陷。互补的观点可以关照到新技术特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对于建构课程的作用,同时也克服了对传统课程的虚无主义,保留了传统课程目标体系的精髓。

  总之,网络教育课程目标的抉择,应该是对传统课程目标系统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剥离其落后、保守的部分,将以开放和创新为活的灵魂的网络精神融入到其中,构建有新意的、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网络教育课程目标。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宁波大学百万奖金重奖教学
· 全球最大教育网络引入思科新系统
· 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样式
· 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
· 网络教学不是目的
· 多媒体网络教学浅析
· 变革中的网络 创新中的技术
· 需求论证怎么细都不过分
· 郑州轻工业学院:网络触及校园每个角落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