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940万考生7日迎来人生重要时刻——2017年高考。
6月7日上午8点,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门口,上百名家长和考生围聚在校门外等候入场。一位父亲用力拥抱即将进入考场的孩子,低声嘱咐:“别紧张,你一定行!”旁边,一对家长正兴奋地给孩子照相留念。几位熟悉的家长碰面,笑着问:“昨晚睡好了没有?”9点开考,许多双期盼的眼睛久久凝望考场内。
在安徽合肥十中考点,来自168中学的生物老师陶艾艾为学生送考并与学生合影留念。“孩子们付出很多,希望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陶艾艾穿着寓意“旗开得胜”的旗袍,目送学生们步入考场,脸上写着紧张和期盼。
过去“一考定终身”,如今,家长和老师心态上比过去平和、理性:这只是孩子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
来自北京亦庄的杜万军、孙燕洁夫妇说,女儿今天上考场,顺其自然就好。“高考只是每个人的一次人生经历,就算考不好,还能上大专、搞创业,将来就业路子广。家长不能焦虑,传递给孩子压力。”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李老师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在天津参加高考时说,过去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高考虽然也紧张,但已不是孩子唯一的选择。即便上不了重点大学,职业学校就业也不一定差。”
在杭州一所中学考点前,送考的一位母亲也身着旗袍,希望有“旗开得胜”的彩头。作为高考的过来人,她说,高考不是完结。最重要的是,能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另一位送考的母亲说,浙江高考改革后,每门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孩子经历了几次选考,“心态已经比较放松了”。
西安一重点中学的教师邹佳告诉记者,虽然大多数家长还有“高考情结”,但她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中途或高考后就出国的学生。“现在出路多了,许多孩子的目标也比较务实。”
高考心态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邓文卿分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高考是很多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环境变化,原来的‘精英教育’也正逐渐被‘大众教育’所取代。”邓文卿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50%。
在安徽合肥市,首届内地西藏班74人参加高考,部分残疾人考生申请延长考试时间或申请听力免试。合肥市教育考试院高招科科长王彬说,恢复高考40年来,高考正在朝着更多元、更人性化的方向变化。(记者魏梦佳、姚友明、余靖静、张端、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