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日出台小升初新政,取消共建、实行划片入学。在政策尚未正式颁布之前,一些为子女升学而“心焦”的家长们早已闻风而动,打听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利好,憧憬着将来能划入哪个优质学区。
共建生制度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的。据业内专家分析,“共建已经成为了一种会流动的特权,像是社会优势阶层,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来享受优质教育的盛宴。”
客观地看,取消“共建”的改革是站在了绝大多数百姓的立场和角度,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更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考察它的效果。
未来的大政策为打平教育资源,让牛校不牛、差校不差,选来选去都差不多。但是,有教学传统的小学依然优势明显。加上小学和初中的片区挂钩,就意味着选择了哪个小学的片区,就决定了未来中学的定位。一旦严格划片入学,很多家长担心的是,以后上学“拼爹”会不会变成“拼房”,择校会不会变成择班了?
因为,任何政策都并非滴水不漏。比如有媒体报道,南京市在小升初登记时,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不惜火速离婚以达到把户口迁到优质学区的目的。家长热衷“钻研”学区划片的门道,炒热了学区房,比如在北京就炒出了30万元一平方米的“天价”学区房。
“70”后、“80”后一代开始为人父母。在没孩子的时候,学区房完全就是专业术语,理解不了更是不屑。有了孩子没理解地方规定的升学政策,特别是幼升小、小升初政策的时候,也不费那脑子。等到了该考虑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发现这里面这些不太了解的猫腻,还明白了“片区”是一切资源可以优先享用的意思。于是得出结论:学区房必须要下手了。不到最后时刻,所有对学区房的判断和决策都是玩笑。貌似真有米的也不是太多,都省吃俭用的。结果花了高价买个破房子,图个啥呀?其实是图个心安。怕孩子混不好,自己后悔呀,没使全劲往好学校挤。
名校被某些“官二代”和“富二代”挤占的现象,是否在取消共建之后能得到根除?只要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益驱动继续存在,那么无论是“共建”“坑班”还是别的途径,只怕改头换面之后还将粉墨登场。教育均衡已经喊了20年了,如果有一天,教育资源真的均衡,希望学区房能真正成为一个历史性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