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中考
京新中考改革方案2018年起实施 学生有更多选择权
2016-04-08  新华网  

字体大小:

  近日,北京市教委下发《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备受关注的中考改革方案同时出炉。此次新中考改革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多元兴趣,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记者从此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发现,此次中考改革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考试科目和分值改革。二是,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三是,改进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新中考改革将自2018年开始实施,考试科目和分值较以往有了较大调整。考试科目将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等9门课程,总分580分。

  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外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

  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不难发现,本次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体现了首都特色和推进优质均衡教育发展的“北京理念”。新中考给学校、教师、学生必然带来深刻影响,给初中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语数外必考其他学科选考 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

  除语数外三科必考外,其余五门学科进行选考是此次北京中考改革一大亮点。之前,北京市中考科目相对固定,考试科目为语、数、英、物理、化学五门学科。此次中考改革,将之前所谓的“小科”,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同时,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北京109中学校长封学英认为,北京市这次中考改革力度是近些年力度最大的,新中考方案把更多的选择权赋予了学生,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新中考方案中化学和生物合在一起,允许学生在除语、数、外这5科中任选三科,在选项中至少有一科为理科,这也是国家侧重自然学科的一种体现。“此外,到高中以后学理科的学生比较多,这也是一种兼顾。”

  北京156中学校长王勇毅认为,新中考方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很多改革举措落实的助推器。考试方案的转变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带动教育工作者转变固有的观念、理念。“学校考试不会再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排队了,带动了校长、教师在育人理念上的进一步变化。”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热爱的东西,这是很可怕的。本次中考改革给学生更多选择性,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特长并加以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的得到最好的发展。”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考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诚惶诚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具体表现在,科目可以选择,尊重学生的强项,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命题时答案具有开放性。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新中考落地还有将近半年时间 北京部分学校提前应对
· 北京新中考:学生可选部分科目考试
· 北京新中考2018年开始 3必考+3选考+体育
· 上海发布新中考改革方案
· 假期补习预示北京新中考选科偏好 生物化学成最热门科目
· 北京新中考:语数外调整分值 其他科目“五选三”
· 北京:新中考11月6日开始报名
· 2018北京新中考:边缘学科老师“痛并快乐着”
· 陈宝生:聚焦改革主题 强化育人功能
· 百年北大 促进教学改革现代化进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