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内蒙古:高职生为何好就业?
2003-08-13    记者 崔凌云

字体大小:

    高职生比专科生就业率高的情况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2001年,内蒙古高职生一次就业率比专科生一次就业率高4个百分点。据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科研能力较差又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这是造成内蒙古自治区专科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据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份材料分析,目前自治区各高校的专科教育至少存在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科专业设置陈旧,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的应变能力,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事实表明,那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有的就业率高达80%以上;而那些就业率为零的专业却像鸡肋一样割舍不掉。二是教学内容老化,许多专业仍沿用上世纪70年代甚至60年代的教学内容,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三是学校对学生实验、实习环节不重视。学校普遍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训基地,难以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机会,致使专科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反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很明确,即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锐意改革,使人才培养机制紧扣市场经济需要这根主弦,专业设置富有弹性,专业结构调整灵活、及时;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积极构建技术型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直接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最大限度地适应、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些高职院校改变教师队伍静态管理模式,实行专兼结合、以聘为主的管理制度,有效调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从自治区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生产一线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多数是中专及中专以下文化层次,技术带头人、高级技工数量稀少且年龄偏大,不少企业只好高薪聘用已退休的技工来维持企业的日常生产。因此,各企业都迫切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这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高职毕业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优于本专科毕业生,而且择业目标单一,没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进企业后基本能胜任工作岗位,留得住。特别是一些紧缺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其中,内蒙古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公路与桥梁、公路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等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的签约率达到80%以上。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近年来招聘的毕业生大多数是高职生和职高生,上岗后直接充实生产第一线。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需要搞科研开发的拔尖人才,更需要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的技术带头人,需要新的科研项目开发出来以后,转化为产品能实际操作的人。

  如何改变专科毕业生就业受冷落的现状呢?自治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关人士建议,在适当压缩专科生招生比例的同时,加大专科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对就业状况不好的专业实行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对就业形势好的专业适当扩大招生人数;建立专业设置预测和调控机制,以保证学科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准确性。加强专科教学的实验、实习环节,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大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专科生对英语、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高职降分录取六千 提前录取院校今进场
· 60多所高校专家提出:高职要服务西部开发
· 广东举行高职招聘会 本科生也来凑热闹
· 从市场看人才 从人才看市场
· 我国将发展五年制高职以应对入世需求
· 两岸学者研讨高职建设
· 山东搭建高职立交桥
· 把高职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办出特色
· 宁夏打开中职与高职通道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