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教育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改革三个着力点
2015-01-0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原标题:深化考试招生改革三个着力点

李华 绘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勾画了改革路线图,列出了改革时间表,是我们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依据。

  要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认真制定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本报记者 于建坤

  由重庆招生考试研究会和阳光助学中心联合举办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论坛暨阳光助学中心社会助学改革发展研讨会”日前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考试招生工作的专家共24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在认真学习《实施意见》的基础上,达成了以上共识。会议围绕“学习交流、推进改革”的主题,研讨了以下几个问题: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招考机构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使命和责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其政策建议,新形势下社会助学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等。

  公平正义是永恒不变的追求

  2007年恢复高考30年之际,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媒体做过一个大型公众调查,其中95.7%的人认为全国统一考试的高考制度是现阶段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国家督学、重庆一中校长鲁善坤研究员说,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公平不仅是必须坚守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判断其是否成功的标准。

  鲁善坤说,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保障公平是高考改革生命力所在。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都在高考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公众寄希望于顶层设计,来推动教育公平。《实施意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保障教育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主要措施中许多条款涉及教育公平,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扩大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省份、自主招生放在统一高考之后、逐步取消高考录取批次、改革监管机制确保考试公平等。保障公平的价值和渐近稳妥的策略与公众的期望和心理十分契合,这是《实施意见》公布后被公众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副主任兼谢家湾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刘希娅说:“考试招生制度不仅影响着中学,也影响着小学,应当从小学教育教学及其考试制度改革抓起。‘六年影响一生’是我在2004年提出的办学理念,既要立足于6-12岁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现状,更要着眼于未来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来培养孩子。高考是一个指挥棒,调控着方向和节奏,尤其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是评价教育的核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建议这次的招生考试改革着重要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这样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中小学管理、课程与教育教学的调整和呼应,从而改变我们在教育教学方法和路径上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教师、家长、学生深刻而辩证地理解小学教育与孩子们终身发展的内在联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层面进行调整和优化,着力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将孩子们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一图看懂考试招生改革: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
· 一图看懂考试招生改革: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
· 聚焦考试招生改革:世界在何去何从?
· 一图看懂:考试招生改革时间表
· 图解考试招生改革:重要数字
· 图解考试招生改革:时间表
· 图解考试招生改革:五大任务
· 图解考试招生改革:新方案说了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