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发展研究
减少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的代际不平等 提高流动性
2011-03-21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减少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的代际不平等 提高流动性 让人有奔头

 

漫画:“傍傍族”/赵顺清 绘(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阅读提示

  ○提高社会流动性,就是减少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造成的代际不平等,消除长期动态的不平等,提升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促成经济长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功的走出了“贫困陷阱”,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阵营。从各国发展的经验看,人均GDP迈过3000美元的门槛之后,如果不能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及时转换,就有可能陷入长期停滞,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一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阶段:一是要素驱动阶段,此时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二是效率驱动阶段,人均GDP从3000美元增长至9000美元;之后是创新驱动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保持长期增长和繁荣的动力,关键在于大力提高社会流动性,保持社会的长期活力。所谓提高社会流动性,就是减少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造成的代际不平等,消除长期动态的不平等,提升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促成经济长期增长。

  社会流动性下降,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

  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结构被固化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提高社会流动性,也就是要把上一代人收入、教育和地位对下一代人的影响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流动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高度关注的政府规模过大、收入分配不均、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这些问题都是体现为静态的不平等,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这将造成动态的不平等,必然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

  什么叫静态和动态的不平等?设想有两个社会,第一个社会贫富差距很小,基尼系数只有0.25,但没有社会流动性,父辈富则子辈富,父辈穷则子辈穷;第二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很大,基尼系数高达0.45,但社会流动性很强,无论父辈条件怎样,所有年轻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两个社会哪个更有活力?当然是后者。这就是静态和动态不平等之间的差别。

  具体来讲,社会流动性是什么呢?它是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对下一代人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越高,社会流动性就越低。通俗地说,社会流动性低,就是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社会流动性强,就是所谓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会流动性的测度方式是收入、教育和地位在代际之间的相关系数,它的取值在-1到1之间。合理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代际相关系数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是代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意味着如果上一代是穷人,那么下一代就变成富人;上一代是富人,下一代就变成穷人,这是通过大规模的财富剥夺才可能实现的代际变化。一些国家长期陷入贫困陷阱、积重难返,其主要原因就是经常发生战乱和革命,导致了代际之间的过度和无常的变化,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形。正常社会的代际相关系数都是在0和1之间,由于有各种因素影响代际之间的传承,比如基因、自然环境等,所以相关系数应该高于0;但如果代际相关系数趋于1,社会结构就会彻底地固化,父辈的收入、教育和地位会完全决定子辈的收入、教育和地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家庭背景影响毕业生薪资:公务员最高务农最低
· 家庭背景不同找工作冷暖不均 似父亲就业时代
· 校园利益争夺战隐现钱权身影:学生在意家庭背景
· 药芯焊丝药芯粉填充均匀性研究
· 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配制方法研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