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内容十分丰富。我认为,对十六大报告的理解,不能单纯地认为是过去工作的简单延续,而应该看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应该与“新的阶段”的要求相适应。教育也应该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理念、模式。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今后我们面对的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学校工作也应该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更应该强调发展,强调创新。我国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另一个动力源,也就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公平。
同时,我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战略也发生转变,也就是转向了科教兴国战略。战略资源也发生了变化,由生产要素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多的要依靠知识和人才,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着墨较多,贯穿于报告的各个部分。
教育要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必须创新,包括功能创新、空间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视野创新。第一,教育创新要强调国际视野。中国拥有素质较高的廉价劳动力,有广阔的市场,有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加入WTO后,很容易吸引国际资本。国际化是我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教育,应该去适应这样一个国际化的趋势。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创新的机会。第二,教育创新要适应农村的城市化。关注农村问题,更多的应该关注农村向城市化的转型。关注农村教育,不应是强化农村概念,而应该是使农村更好地向城市化转型,用教育来带动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第三,教育创新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第四,教育创新要适应我们国家“经济民本化”的趋势。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已经在我们国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第五,教育创新要适应教育公平的要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就业上的不公平,分配上的不公平,很多都是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相联系的。可以说,教育公平既是积极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也可能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第六,教育创新还面临着体制性的障碍。我们应该整合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体制创新。
我认为,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比,我国的教育发展是较为落后的。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