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遵义一所小学的学生在上多媒体教学课
新华社记者 吕诺摄 |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已成为2004年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两基”攻坚计划的启动之年,也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年,各地精心组织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一座座漂亮的校舍拔地而起,一套套卫星接收系统运进深山。我们已经报道了云南、贵州的情况,近日我们还将分赴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对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及一些中小学校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西部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发现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共同夺取西部“两基”攻坚的胜利发挥宣传引导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主席这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就作于贵州;在贵州,每到一处教育部门办公室,我们都看见这首词悬挂在醒目的位置,“四渡赤水”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坚韧不拔的精神鞭策着人们。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多民族内陆省份,近60%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山一家水一家”的黔乡,“两基”攻坚之路称得上“雄关漫道”:2000年,全国未实现“两基”的县,贵州占1/10强;在全国未实现“两基”地区的总人口数中,贵州约占1/7。贵州提前三年开始“两基”攻坚,至今,全省实现“两基”的县数目几乎翻了一番;全省基本实现“两基”的时间将提前五年。用“战役”形容贵州省“两基”攻坚一点都不为过。此次随团采访,实实在在感受到这场战役的艰辛。
县长当场哭了
用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霍健康的话来说,为了打赢这场翻身战,各级教育部门“绞尽脑汁,连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实际上,竭力攻坚的何止一个教育部门?如果不是决心大、启动早,漫道雄关岂能轻易跨越?在黔北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四家班子达成共识:“穷不办教育,穷根难除;富不办教育,富不长久”,提前两年实施“两基”,背水一战,目标已基本实现。
省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级党政部门全力配合,是战役的组织保证:“五纳入”是对各级政府的要求:把“两基”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年度财政预算。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农村税费改革,是战役的环境基础:在中央和省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各县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且不能用于发放教师工资,每年用于农村教育的这笔资金可达5亿元;省级财政甚至赤字安排,各级政府宽口径负债14亿元。
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则是战役的内在条件。建立“两基”评估验收公示制度,要求各县自查自评结束,进行公示;教育厅在《贵州日报》等媒体上刊登验收公告并公示验收结果。据霍厅长介绍,公布验收结果的时候,过了关的县,县长欢喜得燃放烟花庆祝;没过关的县,县长当场哭了。
为“三农”服务
资源紧张的时候,提高利用率是关键。在遵义县三合村小学,我们参观了装满崭新联想电脑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教室门口密密麻麻的课程表上方挂着一块牌子:“精神文明活动室,农民文化夜校,农业科技学校,妇女学校,人口学校,计生协会培训点”。这是贵州通行的“5+2”形式:周一至周五为学校师生学习时间,晚上、周末以及节假日则专为农村党员培训、群众学习农技等使用;从前年至今,远程教育的一大进步就是设备从“瓜菜代”式零星分布变为集中到遵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两大试点;同时,通过声、像、文字资料对农民开展扫盲工作,教学和服务“三农”两不误。
如何“人尽其才”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的问题。贵州城镇化步伐比全国低10%,贵州全省高中毛入学率才24.3%,百分之七八十的初中毕业生回到农村怎么办?改变农村教育模式、从单纯的升学教育到同时抓为“三农”服务,去年秋季起在黔乡实行:由乡党政统筹,七站八所技术员不取报酬作义务教师,在农村普通初中开设必修课“农村实用科技”,加上寒暑假、节假日集中培训,初中毕业生同时领取“绿色证书”。
目前,还有16个县正等待教育部“两基”评估验收,另外14个县难度最大、丝毫不能懈怠,这块“硬骨头”如何啃?看过58个国家基础教育状况的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盛赞贵州“在创造人间奇迹”,这个“奇迹”如何巩固、如何锦上添花?在黔乡,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硬件跟上了、软件将如何发展?
在遵义县乌江镇养龙村小学,云贵之行的最后一站,三年级孩子们在多媒体教室上科学课,年轻教师带着他们随电视里“和蔬菜交朋友”的儿歌手舞足蹈;下课了,这位老师在教学楼台阶下挥手与我们告别。天寒地冻,空中飘着贵州入冬以来第一场雪,老师的目光让我们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