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周都会到科技馆参加活动,进入了北京市的科技活动小组,很多课余时间用在了大量地阅读和撰写论文上。
“女儿的这些成绩只能在北京实现,在这里她如鱼得水。”在陈真云看来,北京实施的是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孩子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自己的老家湖北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考分和成绩排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在北京,陈真云的女儿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回老家,她怎么能证明自己“品学兼优”?仅考试成绩一项就会败下阵来。
陈真云弟弟家有个比芬芬低一个年级的女儿。她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除了吃饭就是学习。
高二的芬芬曾经做过上高一的堂妹的试卷,“不少做不出来”。
陈真云的一位老乡还做了相反的尝试。
老乡一家已经拿到了北京市的户口,但是他们看到湖北的高考成绩比北京高出很多,于是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中学,然后回北京高考,结果成绩很糟。
“且不说哪边的教育质量好,这种考试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陈真云说。“这就好比一个长期从事短跑训练的运动员,临比赛了却要求他参加长跑。可想而知,短跑运动员的长跑成绩是不理想的。”
“高考”这两个字在陈真云家里变得越来越敏感,一家三口很少公开讨论这一话题。尤其是女儿,一向在学习上劲头十足,突然没了劲头儿,话也少了。“她没有了方向感。”陈真云说,回老家高考成了她的心病。
制度缺少连续性让我们感到落差很大
其实,外地生源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政策不是刚刚出台的,有不少人很早就做好了准备。大家通常的做法是让孩子在大城市读完小学,然后就送回老家,让孩子尽早适应老家的学习环境。
但是陈真云没有这样选择。
刚来北京的时候,陈真云也为孩子上学的问题发过愁。
2003年,陈真云一家拿到了第一批北京居住工作证,就是俗称的“北京绿卡”。
有了“绿卡”孩子就可以享受市民待遇。确实,女儿像拥有北京市户口的孩子一样参加了小升初电脑派位。
看着女儿顺利地进入了初中,陈真云认为政策一定会改善的。
3年之后,女儿又以相同的身份顺利地参加了中考,并且进入了北京市丰台区的重点高中。
“当时的政策曾经提到,拿到‘绿卡’的人3年之后条件合格就能转为北京市户口。”虽然3年之后陈真云的“绿卡”并没有“转正”,但是他仍然对政策的改善有着很高的期待。
“政策总会有个连贯性。”陈真云认为,总得给前面开了口子的人一条合理的出路。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眼看再过几个月女儿就要升入高三,高考报名就在眼前了。陈真云一直梦想的“合理出路”还没有出现。
陈真云着急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最初就干脆别打开这道门,我们也就踏踏实实待在老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