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发改委副主任:改变应试教育倾向 提高教育质量
2010-10-08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教育改革发展应立足国家发展全局

  朱之鑫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需要正确把握和坚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满足好基本公共服务与多元选择服务两类需求。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需求可大致划分为基本公共教育需求和选择性教育需求两大类。基本公共教育是人民群众必须享有并得到保障的基本教育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特征。满足这一根本性需求,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要以公办教育机构为主,以全民为服务对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选择性教育需求,要依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通过市场开发和提供多元的教育产品与服务,不断增强教育供给能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正确区别这两种需求并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助于我们对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运用好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两种手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要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千方百计激活教育市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就是要提高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教育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在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保持适当的教育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把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政府教育投入应主要面向公共教育领域,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把钱花在刀刃上。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兼顾好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两大主题。一谈公平,就会提及效益。用有限的财力办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不讲效益不行,但只讲效益不顾公平也不行,必须始终把握正确导向,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益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现阶段保障教育公平的着力点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是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现阶段要尽快改变“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苦,家长管得苦”的应试教育倾向,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教育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中央政府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宏观把握,提高政策和决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实际出发,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确保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优化布局,组织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试点。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确保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 李志民: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 李志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关系
· 新华社:不能让应试教育在补习班回潮
· 应试教育不改,英语纠结难消
· 校外培训调查:谁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 浙江教育厅长痛批: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
· 给学生应试的头脑松绑为何成了高校第一任务?
· 教育部官员:功利性太重体育考试也成应试教育
· 私塾能解决应试教育弊端?替代不了学校多元化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