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需“一对一”培养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
李政道先生作报告:要创新 需学问 郑金武/摄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这两天,很多人在纪念钱学森先生去世一周年,“钱学森之问”也再次成为议论的热点。
一所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要寻找答案,我们不妨先看看钱学森先生的求学经历。
我一直认为,要培养出善于创新的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钱先生当年在美国留学时,就经常接受他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教育。我所谓的“一对一”,并不是说一个老师只能教一个学生,而是说一个老师可以教多个学生,但必须抽出时间进行“一对一”。
我再讲一讲自己的求学经历。1943年至1944年,我在浙江大学念一年级,束星北教授经常在物理系聊天,而我是唯一去跟他聊天的学生。那时的讨论,我受益甚多。那时候环境很恶劣,教学条件很差,但依然培养了很多杰出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而现在不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科研环境都远超当时,为什么反而创新人才匮乏?仔细研究那段历史,也许能为回答“钱学森之问”提供些许启示。
后来,我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最珍贵的回忆是导师费米的教导。费米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每星期要花半天对我做“一对一”的教导。他经常说:任何物理疑问,都应该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路径,克服困难,寻求答案。
有一次,他问我太阳中心的近似温度是多少?我说大概是多少,费米说你验证过吗?因为这不是我博士论文研究的问题,我回答说没有。费米帮我设计方案,我手工制造了一架专用的大计算尺。有了这个“大玩具”,我可以很快地自己运算太阳内部的温度分布,大大增进自信和兴趣。这种“一对一”的讨论使我获益匪浅。这就是引导,他明知这不是你研究的问题,却能花自己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真正的教授学生。这影响了我一生。
杜甫写过两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我认为这道出了一个科学家的真正精神。于是我将其变通为“细推科学日复日,疑难得解乐上乐”。对于“钱学森之问”,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要独立思考,要自力更生。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记者董洪亮根据李政道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