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因鲁迅曾经居住于此而著名。
绍兴会馆创建于1826年,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民国初年,山阴、会稽两邑合并为绍兴县,故会馆更名“绍兴会馆”。1912年-1919年,鲁迅住在会馆的“补树书屋”中,这里是他在北京居住得最久的地方。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作品。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链接:鲁迅诞辰130周年 先生后人首赠最完整《全集》
穿过车水马龙的菜市口大街,依着并不起眼的路牌,记者来到了被包围在高楼大厦里的南半截胡同。初秋的午后,老人们在树下聊天、下棋,似乎浑然不觉外面的喧嚣,绍兴会馆就坐落于此。鲁迅于1912年5月搬来这里。
若不是门口墙上那块写着“绍兴会馆”字样的铭牌,几乎看不出它与其他大杂院的区别。眼前的红漆木大门依稀能看得出以前的旧貌,走进院落,过道里停放着一些自行车,院子里密密麻麻挤着各种搭建的房屋,如迷宫一般。迎面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她说明来意后,她便热心带着记者来到院子的西南角,据说这里便是鲁迅曾经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如今这里已被分割成几户人家的住处,搭建的房屋杂乱地挤在一起,几乎已看不出当年的样子。现在居住在鲁迅旧居的租客说,她搬来这里20多年了,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自己也并没有见过真正的鲁迅故居。
据老人介绍,这里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小院,但后来墙被打通,变成了过道。院里面的两棵槐树和枣树也没了,盖了房子。老人指着已被改建成厨房的地方说,这就是原先槐树所在的地方,鲁迅就住在院子的右边。她说,原来的绍兴会馆有9个独立的小院,而鲁迅所居住的院落便是最清静的一角。“以前我刚搬来的时候还有大红柱子、廊子,还有一个用来供放清代绍兴历年应试中举名匾的大殿,后来都被拆了,整个院子几乎找不到原来的样子。现在这些房子都是后来的人盖的,一共有48家租户。”
“以前这里地上都是大青砖,院子也都是相通的,会馆里面能通向隔壁的烂缦胡同,但现在都堵上了,变成了大杂院,也只有老人们才见过真正的绍兴会馆。”一位在这里居住的中年人介绍说,老太太今年已80高龄,在这里居住60余年,是现在这里居住得最久的住客。他说,现在48家租户只剩下20多家,其他人都搬走了,只剩下少部分人还留守在这里。“来这里找鲁迅的人很多,尤其是假期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来,也有一些来自日本、韩国的留学生,还有一些名人。但也只是看看而已,很多东西都没了,已经没有原来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