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展侧记
2011-11-04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感受大师风范 传承科学精神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展侧记

  (记者 杨晨光)“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伴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解说,展馆中400多件照片、实物、影像等珍贵史料,仿佛打开了一扇时光之窗,带着人们追溯钱学森的成长足迹,重温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

  在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100周年诞辰前夕,11月3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共分4个部分,展示了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贡献、他的精神境界及其成为科学大师的非凡历程。开展不到一个小时,已经有近千名社会各界群众进入馆内参观。

  旅居海外16年的北京交通大学退休教师刘老师,几天前刚从国外归来,得知展览举办的消息后专程赶来观看。“钱学森很伟大。”刘老师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时,她正在读大学,“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以钱老为代表的一代人拼搏奉献,让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展览非常好,既是对钱老的纪念,又是对青年人的激励。”

  以淡定之心面对权力地位,以淡泊之心面对功名荣誉,以淡然之心面对物质待遇。这是观看展览后,上海交通大学研二学生杨玉磊印象最深刻的话。经过学校选拔,包括杨玉磊在内的30名上海交大学生成为此次展览的讲解员。“钱老是我的校友,他这种专一学术、献身祖国、不求名、不求利的精神是让我最震撼的。”杨玉磊说,“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让更多人感受钱老的风范。”

  钱学森长期热忱地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关注人才培养,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钱学森关于教育问题的论文、讲话和通信等文献共有30多篇。钱学森晚年“成天思考、念念不忘、忧虑”的问题,就是中国现在缺乏拔尖的科技领军人才。2005年,钱学森在生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专门谈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指出这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一代科学大师对国家民族、对青年人才的挚爱,让到场参观的人们深深感动。拿着笔记录,用相机拍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围在钱老的照片前久久凝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前,有一座钱老的铜像,每次从那里经过,我都会看上几眼。铜像前经常有同学送的鲜花,陪伴着钱老,也鼓励着我们。”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刘政说,“和钱老一样,实验室和图书馆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以书为伴,畅游学海,我们要像钱老说的那样,学有所成,建设国家,把祖国、人民的认可当作最高的奖赏。”

  >>相关阅读: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京开幕

  >>相关阅读: 学生追忆钱学森:难忘的教诲常记心头

  >>相关阅读: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

  >>相关阅读: “钱学森之问”的启示:科学与艺术何以相遇

  >>相关专题: 深切缅怀钱学森——科学的人生 学问的楷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3年前的钱学森回信,激励量子计算机问世
· 钱学森:“那一天,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 中国首次披露制导系统核心激光陀螺研制过程
·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
· 钱学森思维科学对教改有重要启示 呈现六个思路
· 钱学森传记电影《仰望星空》首映 顾海良出席
· 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追思科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 探究“钱学森之问”,我们还要走多远的路?
· 习近平李克强等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京开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