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 抑郁是场"心灵感冒"
2014-05-16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近来,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5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仅有10%的人接受正规治疗,以致出现不少悲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如何防治抑郁症?怎样提高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水平?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近抑郁症群体”连续报道,希望能帮助读者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前坚毅,人后沮丧

  学识高、地位高的社会精英,是抑郁症高发群体。遇到负面情绪时,尽管内心痛苦压抑,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面带微笑,不愿向人倾诉

  “人的心理承受力像一根弹簧,压得过紧,释放时就显得怪异。”北大六院(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老年科主任孙新宇说。

  一位40多岁的主任医师工作负荷重,长期身心透支,加上在单位跟同事关系不融洽,变得落落寡合。朋友见状,拉他到孙新宇这儿“聊聊”。孙新宇发现这位医生已患中度抑郁症,且有自杀倾向,嘱咐其家属严加防范。病人回去后,家人怎么说,他便怎么做,表面很配合,但私下把药都扔了,并坚持上班。后来,工作坚持不住了。于是,他选择一个夜晚,躲在隐蔽的地方,一次性大量服药。他被发现时,已经无救。

  “一些重症抑郁患者为了实现自杀目的,会有意识地掩盖痛苦,以逃避亲友和医务人员的注意。”孙新宇介绍,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不愿直面自己的心理困扰,讳疾忌医。受过高等教育者也不例外,甚至更加抵触,不相信会得这种病。

  “事实上,学识高、地位高的社会精英,是抑郁症高发群体。”孙新宇介绍,机关里的领导、企业中的老板、高职技术人员等,有做事认真、敏感多思、工作紧张的特点,遇到负面情绪时,为了“面子”“尊严”乃至“进步”,强扛着压力,尽管内心痛苦压抑,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面带微笑,不愿向人倾诉。可是“微笑”过后,涌上心头的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独。“人前坚毅,人后沮丧”的恶性循环日久,一些人会罹患隐匿型抑郁症。

  “近年来,门诊中双向抑郁症患者也在增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主任赵旭东教授指出,躁狂发作时,他们情绪高昂,精力充沛,不畏艰险,能干自信,睡眠较少,觉得自己很优秀。抑郁时,则情绪低落,不想见人,自卑伤感,兴趣索然,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多数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少数人嗜睡、贪吃。饮弹自杀的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这类患者。

  “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的免疫力。”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跃至全球第二大疾病,自杀是其最可怕的症状。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狂躁抑郁症等心境障碍发病率为6.1%,焦虑障碍发病率为5.6%,酒瘾等物质使用障碍发病率为5.9%,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病型障碍发病率约为1%。中年以上人群抑郁症发病率高,青少年患双向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者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科普:早睡早起 不易抑郁
· 黄智生:为自杀风险分级 用AI照亮抑郁症患者的人生
· 抑郁症与睡眠的脑调控机制首获揭示
· 抑郁症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
· 研究首次确认一特定蛋白与抑郁症有关
· 抑郁症不是小病(科技大观)
· 中国科学家发现导致抑郁症的“幕后黑手”
· 研究发现:有氧锻炼可减轻心脏病患者抑郁症状
· 美国研究发现睡眠环境中开夜灯或引发抑郁
· 科学家研究发现爱自责或因大脑问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