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冀成:
那是从一个小插曲开始的。1994年,时任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左铁镛院士到东北大学考察,在和学校领导的座谈中提到了互联网,谈到了国家考虑建设CERNET示范工程。当时人们对互联网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然而互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1993年,美国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也称“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虽然当时中国很少有人接触过互联网,但是国家已经在考虑建设互联网。现在看来,左司长那次看似“偶然”的到访,很可能就是在考察哪所高校适合作为CERNET东北地区的节点单位。
东北大学能够成为CERNET地区中心节点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地理位置优势,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此外,作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软件公司,彼时东大阿尔派(即现在的东软集团)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成为东北大学的人才和科研开发优势。基于此,东北大学有机会从CERNET建设伊始就参与其中,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赫冀成:
1980年我到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听说过的大型计算机在日本的科学研究中已普遍应用。我所从事的“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就是基于冶金过程的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解析复杂的冶金过程,探讨过程的优化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这样复杂的计算,当时只有在大型或超大型计算机上才能实现,所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名古屋大学的计算中心度过的,使我较早并且更多地接触到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1986年我毕业前夕,个人电脑刚刚问世,那时候我们的毕业论文都是手写复印的,可是日本导师却突然要求我用个人电脑撰写博士论文。当我现学现卖把论文交到导师手上时,他表扬我道:你是第一个用电脑写博士论文的人。十多天夜以继日虽然辛苦,但个人电脑的神奇使我兴奋不已。
80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亲历了日本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加上个人的这些经历,使我对计算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非常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赫冀成:
参与CERNET管委会工作,同样是“偶然”,但也是缘分。左司长谈及CERNET建设时,我并非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件好事,是对学校未来很重要的事情。我是八十年代初国家首批派遣的留学生,日本留学的经历让我有机会亲历日本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互联网这一新兴科技比较敏感,对互联网在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CERNET启动阶段,在学校领导班子的讨论中我表现非常积极,建议学校要重视并踊跃参与CERNET建设。因此蒋仲乐校长便指派我代表东北大学参与CERNET管委会的工作。
之所以说进入CERNET管委会是一个“偶然”,首先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我学习的是冶金专业,是信息技术的门外汉;第二是职责“不对口”,1994年我担任的是主管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而CERNET工作应该归口分管科研的副校长。
虽然是“越位”进入管委会,但我欣然从命,在参与CERNET的管理工作中,对CERNET的认识和感情不断加深。
初期在CERNET管委会的工作很大程度是凭感觉,直觉告诉我,互联网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工具。CERNET启动后,很快验证了这种直觉的正确。1995年,我以东北大学校长的身份受美国政府部门的邀请到美国多地访问,所到之地常有校友特地赶来与我会面,而事先并没有联系,使我很吃惊。他们告诉我,是从互联网上查询到了我的行程,这让我深刻感受到网络的神奇和便利,也因此更加重视互联网建设的工作。
25年来,东北大学始终高度重视CERNET建设,积极参与。2003年我本人不再担任CERNET管委会成员,我对接替我的同志说,对于东北大学,CERNET是一个“永远开绿灯”的项目。
CERNET无论是之于东大还是我个人,是“偶然”,也是一段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