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维礼:
需不需要建设的问题已经解决,摆在CERNET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怎么建”,特别是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建设的问题,那时候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专家委员会的每个人都知道技术路线一旦错了,如此庞大的工程不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进度的拖延,甚至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当时CERNET专家委员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经常会有激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但最终还是将意见统一到了合理优化的技术路线上。建设全国性的TCP/IP主干网,以及每次技术路线的更新换代虽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是 “惊心动魄”的。专家委员会本着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于技术趋势的把握,一步步走了过来。CERNET建设的25年来,我们没有在技术路线上吃过大亏,走过大弯路,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曾有国外大公司表示要帮我们建设,甚至可以免费提供全套设备。然而,我们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受全盘“赠送”不但掌握不了核心技术、非常容易被“卡”脖子,而且根本无法自主创新。后来我们在国家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决定自主建设,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努力前行,虽然免不了吃苦受累,但受益的是国家,才有了我们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层面的成就和发展创新。
可以说,CERNET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群有情怀、有公心、有慧眼、有格局、有担当的高校和专家的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他们真正地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教育和科研,发展互联网的坚定信念。
雷维礼:
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能称之为转折点的事件。
第一,到现在为止,有几个高校还留有一个“大锅盖”,那其实是CERNET发展过程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留存。
很多人都知道,CERNET刚开始租用的是邮电部门的线路,使用一年后就面临着主干网带宽不够的问题,亟待升级,但邮电线路的带宽是固定的,而建设我们自己的线路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此时,CERNET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提出了使用卫星过渡的技术策略,并向当时的国家计委申请了资金。
卫星链路有两大弱点:一是延迟很高,这对于TCP/IP协议来说是大忌;二是信道的误码率太高,数据分组传输成功率很低。正在此时又传来了东南亚某个国家采用卫星链路建设互联网未能成功的消息,那个国家在全球遍请几十位顶级专家,专家们的最终意见是,卫星信道完全不适合互联网主干网的链路建设。
这对CERNET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已经立项了,要么我们认输,打报告给当时的国家计委承认这个技术路线是错的;要么我们就想办法克服卫星链路的两大弱点,而这已经是被其他国家实践并由全球顶级专家下了定论、“判了死刑”的。
CERNET专家委员会并没有轻易认输。经过深入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连接时间长还是误码率高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降到最低。最终,通过卫星链路的升级,CERNET“转危为安”。CERNET做成了别人认为不能成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为我们争取了最为宝贵,涉及CERNET生死存亡的三年时间。
第二,随着CERNET的高速发展,卫星所提供的带宽很快也捉襟见肘了。我们在全国自建的光纤网络,到底使用非常稳妥的SDH(同步数字体系)技术还是日趋成熟的DWDM(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又成了摆在面前的重大选择。
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国际上SDH技术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发展潜力不大,DWDM技术正在兴起,必将成势,于是我们果断采用了后者。当我们建设成功进行验收时,相关专家都非常吃惊,认为越过SDH直接采用DWDM并建设成功,不但需要技术上的前瞻性更需要魄力,其实这种“魄力”在我们CERNET历史上屡见不鲜,像CERNET2直接采用纯IPv6建设,试问当时有几个国家或者组织敢于这样做呢?实践证明,CERNET的技术决策不但在当时证明是成功的,即便将历史尺度拉长到25年甚至更远,都可以看到,这种技术远见为CERNET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雷维礼:
完全没有想到,不仅仅是我,包括当时全世界的大部分专家也都想象不到互联网能出现今天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高度繁荣。
那时我们的想法非常朴素,就是觉得有了互联网,对中国的教育、科研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有莫大的好处,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国外有的先进技术,中国也要有,我们不能再落后于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