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维礼,CERNET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CERNET西南地区网络中心常务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CERNET看得远敢担当才有如今作为
CERNET看得远敢担当才有如今作为
专访原CERNET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雷维礼

  雷维礼 ,CERNET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CERNET西南地区网络中心常务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雷维礼教授曾参与CERNET全国主干网一期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主持了CERNET全国高速主干网升级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参与建设和运维管理。主持西南地区网和西南地区网络中心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并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网新一代数字化校园方案顾问与评审,主编了《局域网与城域网》、《接入网技术》、《IP接入网络》等著作,主讲网络工程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包括:接入网技术、局域网与城域网、网络系统工程、网络体系结构等。

引言
引言
100个人眼中有100个CERNET的发展史,在原CERNET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雷维礼眼中,CERNET这25年的发展史可以看成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步步为营”,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的技术发展史。
参与了CERNET多期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优化和运行的他,回望过去不由得感慨: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CERNET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不保守、看得远、敢担当,富有前瞻性的技术路线选择为CERNET的茁壮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ERNET踩中了互联网大发展的步点
CERNET踩中了互联网大发展的步点
《中国教育网络》:
您是1970年毕业,而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是在1969年诞生。此后的几年里,您知道世界上有网络这个概念吗?
雷维礼:
应该说完全没有。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也就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前身,之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技术系读研,开始涉足通信领域,与网络相关但有一定距离。当时国内的信息获取通道匮乏,而阿帕网本身是美国的军方工程,关于它的信息直到后来才渐渐被人们广泛知晓。
《中国教育网络》:
您是在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又是如何与CERNET结缘的?
雷维礼:
80年代中期,我参与了当时国内的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虽然也是数据网络,但并非互联网,底层协议是X.25而非TCP/IP,不是一个简洁开放的网络。
中国真正建设全国性的TCP/IP主干网络是在1994年。当时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向当年的国家教委申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立项。当电子科技大学的李乐民院士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十分激动,甚至不敢相信。后来参与立项的高校扩大到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10所大学,我立刻放下手头所有的科研项目全身心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中。
也是在那一年,国家计委批复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项目,CERNET建设正式启动。CERNET建设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教育网络》:
当时全球互联网发展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您如何评价CERNET的立项?
雷维礼:
全球互联网发展都很不容易。自阿帕网开始的全球互联网经历了25年的发展,1994年正处于全面普及的关键转折点。互联网发展25周年的主题 “互联网商业化”,可以说是互联网“奇点”爆发的前夜。在这一年,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CERNET出现了,正好踏上了步点,可以说是赶上了互联网大爆发的前夜。如果我们再晚几年接入国际互联网,很有可能会错过最好的发展时间和机遇。
实际上,当时对于中国是否要“拥抱”国际互联网大家庭,国内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非常坚定地支持CERNET建设和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是十分英明的,是需要相当的智慧和勇气的。
“大锅盖”代表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大锅盖”代表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中国教育网络》:
CERNET在建设初期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雷维礼:
需不需要建设的问题已经解决,摆在CERNET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怎么建”,特别是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建设的问题,那时候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专家委员会的每个人都知道技术路线一旦错了,如此庞大的工程不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进度的拖延,甚至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当时CERNET专家委员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经常会有激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但最终还是将意见统一到了合理优化的技术路线上。建设全国性的TCP/IP主干网,以及每次技术路线的更新换代虽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是 “惊心动魄”的。专家委员会本着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于技术趋势的把握,一步步走了过来。CERNET建设的25年来,我们没有在技术路线上吃过大亏,走过大弯路,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曾有国外大公司表示要帮我们建设,甚至可以免费提供全套设备。然而,我们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受全盘“赠送”不但掌握不了核心技术、非常容易被“卡”脖子,而且根本无法自主创新。后来我们在国家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决定自主建设,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努力前行,虽然免不了吃苦受累,但受益的是国家,才有了我们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层面的成就和发展创新。
可以说,CERNET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群有情怀、有公心、有慧眼、有格局、有担当的高校和专家的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他们真正地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教育和科研,发展互联网的坚定信念。
《中国教育网络》:
CERNET在技术路线的探索方面还有哪些波折和经验?
雷维礼:
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能称之为转折点的事件。
第一,到现在为止,有几个高校还留有一个“大锅盖”,那其实是CERNET发展过程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留存。
很多人都知道,CERNET刚开始租用的是邮电部门的线路,使用一年后就面临着主干网带宽不够的问题,亟待升级,但邮电线路的带宽是固定的,而建设我们自己的线路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此时,CERNET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提出了使用卫星过渡的技术策略,并向当时的国家计委申请了资金。
卫星链路有两大弱点:一是延迟很高,这对于TCP/IP协议来说是大忌;二是信道的误码率太高,数据分组传输成功率很低。正在此时又传来了东南亚某个国家采用卫星链路建设互联网未能成功的消息,那个国家在全球遍请几十位顶级专家,专家们的最终意见是,卫星信道完全不适合互联网主干网的链路建设。
这对CERNET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已经立项了,要么我们认输,打报告给当时的国家计委承认这个技术路线是错的;要么我们就想办法克服卫星链路的两大弱点,而这已经是被其他国家实践并由全球顶级专家下了定论、“判了死刑”的。
CERNET专家委员会并没有轻易认输。经过深入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连接时间长还是误码率高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降到最低。最终,通过卫星链路的升级,CERNET“转危为安”。CERNET做成了别人认为不能成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为我们争取了最为宝贵,涉及CERNET生死存亡的三年时间。
第二,随着CERNET的高速发展,卫星所提供的带宽很快也捉襟见肘了。我们在全国自建的光纤网络,到底使用非常稳妥的SDH(同步数字体系)技术还是日趋成熟的DWDM(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又成了摆在面前的重大选择。
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国际上SDH技术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发展潜力不大,DWDM技术正在兴起,必将成势,于是我们果断采用了后者。当我们建设成功进行验收时,相关专家都非常吃惊,认为越过SDH直接采用DWDM并建设成功,不但需要技术上的前瞻性更需要魄力,其实这种“魄力”在我们CERNET历史上屡见不鲜,像CERNET2直接采用纯IPv6建设,试问当时有几个国家或者组织敢于这样做呢?实践证明,CERNET的技术决策不但在当时证明是成功的,即便将历史尺度拉长到25年甚至更远,都可以看到,这种技术远见为CERNET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网络》:
那时您有没有想过互联网会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雷维礼:
完全没有想到,不仅仅是我,包括当时全世界的大部分专家也都想象不到互联网能出现今天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高度繁荣。
那时我们的想法非常朴素,就是觉得有了互联网,对中国的教育、科研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有莫大的好处,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国外有的先进技术,中国也要有,我们不能再落后于时代了!
CERNET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起点高
CERNET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起点高
《中国教育网络》:
如果总结CERNET这25年来成就,您认为是什么?
雷维礼:
第一,在全国还没有任何互联网发展经验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没有走弯路,同时为中国的互联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实在在起到“示范工程”的作用。
第二,由于足够的开放性,互联网从少数的专业用户迅速全面普及,特别在大学里,一茬茬的大学生通过CERNET和校园网接受了互联网的训练和洗礼,形成了最基本的互联网意识,提升了大部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在自有网络实验床的环境下培育了大批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了2000年以来互联网产业奇迹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集中体现了CERNET的互联网人才孵化器效应。应该说,如果没有CERNET对于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中国的互联网就缺乏了坚实的地基。
《中国教育网络》:
那么从您的角度来看,CERNET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雷维礼:
CERNET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是技术起点高。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如果刚开始就制定一个稳妥而中庸的目标,那么很难走到前列。我们是在扎实的技术基础的支撑下,紧跟正确和前沿的技术方向,才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当时,在技术上我们跟上了全球网络化的技术潮流,认定TCP/IP协议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实践也证明了我们的正确。
参建高校的大团结、大协作是CERNET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高校这种开放、宽松的学术氛围中,专家、师生之间的协同会产生各种新的思路,这对CERNET各个阶段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网络》:
电子科技大学在接入CERNET的过程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雷维礼:
2001年,国家计委批准,由教育部组织实施西部大学校园网项目,目标是建设并接入百余所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校园网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联网,建设一批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应用系统。西部地区发展比较慢、经济不发达,国家能够给予支持,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全面开花,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当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个是认识,一个是经费。电子科技大学作为CERNET西南地区网络中心,主要负责西南五省市的CERNET接入工作,首先要统一认识,都要使用TCP/IP协议接入CERNET。 另外,西南地区有的省份经费还算充裕,有的几乎完全没有相关经费,这就无法“一刀切”快速复制,只能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最终各高校都克服困难接进来了,并且接入CERNET后使用效果都不错。
《中国教育网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您觉得CERNET未来的发展机遇或者路径在哪里?
雷维礼:
随着《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印发,全国都开始推广下一代互联网。我们经常讲IPv6“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对于IPv6的推广国家很支持,但是普及的速度和范围,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这方面,CERNET应该起到引领作用。
另外,随着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国家把网络安全提到了很高的层面。在网络安全研究上,高校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为国家的网络安全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网络》:
今年是CERNET建设25周年,CERNET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雷维礼:
从研究基于计算机的数据传输网络开始,我的专业方向就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是CERNET把我带入互联网领域,我的眼界不会这么宽,技术发展也不会这么快。所以我后一个阶段的研究方向,都是跟互联网息息相关的。
互联网在25岁走向成人,CERNET在25岁茁壮成长。作为看着CERNET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位“老兵”,我衷心希望CERNET用更好的发展,更强的技术,助力国家互联网事业发展!
CERNET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