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伟:
我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我的导师从事的是计算机网络研究,我在做本科毕业设计时,就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解决局部地区网络和小型机之间的信息传送问题,这一课题在当时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它需要掌握局部地区网的实现原理、小型机通信接口实现等很多技术细节,在此基础上,通过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实现相互通信。
1989年研究生期间,我开始从事网络研究,读了《UNIX网络程序设计》。书中详细介绍了TCP/IP协议及其实现过程,对我启发很大,让我进一步提高了对网络的认识,毕业设计就提出将组通信机制和远程过程调用融合,使用C语言实现,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研究课题。
博士期间,多媒体技术在全球广泛兴起,网络传输涉及的新技术问题越来越多,我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如何保证分布式多媒体通信的服务质量。传统网络是一对一通信,而我认为,一对多通信、多对多通信、多对一通信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通信形式,因此对分布式多媒体系统服务质量管理与组通信进行了深入研究。
1994年,互联网首次接入中国,CERNET也在这一年正式开通。作为首批CERNET节点高校,东北大学师生有机会最先接触到互联网,让师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令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最直接的改变体现在资料获取和国际交流方面。没有开通互联网前,有些科研资料需要到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查阅,一次至少需要几天时间,而在网上查找下载只需要几分钟。与国外的研究机构或者同行通讯,如果使用航空邮件,来回半个月是正常周期,而通过网络可即时查收电子邮件。
真实的使用感受让我深刻体会到网络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未来网络作为信息化平台和工具,将给科研、教育、学习和生活带来怎样的颠覆性改变和跨越式提升。这个认识激发了我深入进行网络研究的决心,也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CERNET开通前,网络科研人员大都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算法、协议的编写等,停留在仿真系统、原型系统层面。CERNET为我们搭建了真实环境下的试验平台,我们开始研究如何把科学成果转化为网络的现实应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和学术进步做出贡献。
1999年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建设校园网,同年我出任东北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开始了集网络研究、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于一体的工作。2002年,学校又推荐我担任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那是我第一次切实接触到CERNET的建设、发展和管理,体会到要建设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网络需要怎样的投入、设计和研发。
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CERNET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吴建平老师领衔的CERNET专家委员会,是如何通过高效的工作机制和民主作风,推动CERNET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看到了CERNET管理委员会,从教育部领导到各高校校长,关心、支持CERNET发展壮大,通过汇聚队伍、凝聚共识、凝练目标,把CERNET做好的决心。CERNET的建设和发展造福了整个中国教育界,推动了我国在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