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运: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十年后,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实际上,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开始了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964年我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开始接触大型计算机研究。在中国互联网出现之前,我做过一些计算机应用的系统,很多系统现在仍然在运行。计算机技术对我而言,是一种爱好,并不是任务。有兴趣,就会主动地抽时间去学习,知识扩充了,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
互联网在全球风生水起的时候,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很落后。我记得当时中国没有交换机,因为政治上的一些原因,当时国外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采取了严密的“禁运和封锁”。针对这种严酷的现实,我们只能自己动手设计所需的接口线路和交换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西交大研制完成的国家大型计算机科研系统,从总体设计、工程布线、元器件焊接到系统调整及运行工作,都是由我与各位师生及师傅们共同完成的。
当年我只有20多岁,面对这样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复杂系统,思想压力非常大,但头脑却异常兴奋。因为这是校领导对我的最大信任,必须竭尽全力完成任务。在工作过程中,我几乎昼夜不间断,恨不得把计算机系统的每个点都刻在自己的脑海里。对每一项工作都力争亲力亲为。
当时软件系统还没有出现,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程序只能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编写。这个过程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不能只看其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大阪大学研究计算机网络,当时的目标十分明确:到日本后,只要与我的专业相关,就全部要学习:不但要掌握理论,还必须重视具体技术和实践,将日本好的经验和技术带回来。
针对当时我国技术落后的情况,我心里非常着急。1985年,我从日本回到北京,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投入到互联网推进工作中,先后找了国家几个部委的领导,向他们介绍了国外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同时,呼吁领导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当时的西部地区比较落后,通信交通都不发达,人们的意识也有局限性。当我告诉大家计算机网络对西部地区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有用时,得到的反应是:我们西部许多地方现在吃饭都成问题,很多劳动力都没有活干,没法养活自己,如果再搞互联网,实现自动化,那么失业的人就更多了。
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只有让事实说话。在西部通讯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我利用电话线建立了视频电话系统在各地试验。不少领导和工作人员看了这个演示之后都认为这是个好东西,过去寄一封信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到回信,亲人之间见面、沟通太难了,有了视频电话,只要拨通马上就能听到声音看到对方,非常方便。于是我就从这里入手,建立了可视网络电话的试验系统,从而推动了互联网在西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