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华:
25年一路走来,CERNET并不是一条平坦大道,经历了很多曲曲折折,能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建设初期,印象最深的就是通信设备和线路。最早与北大实现网络连接的是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当时使用的是X.25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连接技术,以9.6K的传输速率实现北京到天津的远程连接。现在看来9.6K的网络速度简直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确实开了与北大主节点连接的先河,第一次使主节点发挥了作用。X.25的应用尽管速度慢且通信费用高,但却使老师和同学们尝到了上网的甜头,并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应用,同时提高了其他院校联网的积极性。
1995年,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天津举行,很多欧洲代表队参加了本次比赛。南开大学通过互联网把这项赛事转播到欧洲,当时的带宽只有9.6K,也是CERNET第一次应用在赛事转播上,但却让欧洲人足不出户观看自己国家的选手比赛。
1995年,10所高校联合建成CERNET主干网,这些大学都是全国知名大学,大家能团结得那么好,并且坚持25年是非常不容易的。CERNET建设必须依靠集体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校发挥自己的长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考虑如何把网建好,为全国高校和全国教育信息化服务。目前,全国有41个节点,这些节点学校团结一致,相互配合,推动了教育网的发展。
1996年1月8日,教委组织了验收和鉴定。鉴定小组认为,CERNET网点建设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中文信息资源建设、国外信息资源镜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张兴华:
北京大学以原有的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建设校园网时培养的技术队伍和经验,于1995年底完成了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北大主节点的建设任务,通过光缆以10M速率与CERNET网控中心相连。北京大学主节点作为CERNET主节点、CNGI-CERNET2核心节点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北地区主节点之一,承担着华北地区部分教育单位和科研机构通过教育网接入Internet的工作。
接入CERNET之后,理科专业的学生获取信息更加顺畅,学校的财务、人事、学生工作、教育等都由计算机进行管理。过去教育网存在一个矛盾,就是国内互联互通不够,现在这个矛盾正在逐渐解决。